“住得好”离不开完整社区建设

我们对住房的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住得好,不仅是有好房子,良好社区环境也至关重要。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是补齐社区设施和管理短板、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还须努力探索,形成更加科学的体制机制,让完整社区既要“完整”,更能“可持续”。

完整居住社区关乎每一个城镇居民的居住幸福指数。统计表明,城市居民75%的时间在社区度过,老人和儿童在社区的时间更长。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社区建设。

我国首次提出完整社区概念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吴良镛认为,社区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应是一个“完整社区”的概念。完整居住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首先在于补短板。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什么?应该缺什么补什么。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完整居住社区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社区管理机制健全6个大目标,每个目标包含相应的建设内容,共计20项。比如一个完整居住社区必须有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一个幼儿园、一个托儿所、一个老年服务站、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20个项目还有详细的建设要求。

怎样知道社区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城市体检须先行,同时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摸清居民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应该成为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当务之急。逐步补齐养老、托育、健身、停车、充电、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小修小补”点等设施短板。“一老一小”在社区的时间最长、使用设施最频繁,步行能力有限,是居住社区建设应该优先满足、充分保障的人群。实践中,还有一些城市在完整居住社区中开辟创业中心,年轻人也成为重要获益人群。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关乎百姓福祉,各级政府应统筹推进。实践表明,推进得好的城市和社区,基本都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障,有的形成完整社区工作专班,有的形成专项规划。在建设完整居住社区的过程中,各部门宜建立协同机制,将完整社区建设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托育设施建设、充电设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家政进社区、“国球进社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统筹起来。

完整居住社区不是简单的设施上的完整,更须考虑可持续性问题。一是设施的可持续。一些便民利民设施不能为了建而建,而应让其有持续的活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不能成为面子工程和应付差事工程,如果建好或者改造好,用上一阵就闲置了,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一些建筑设施的寿命较低,很大原因是存在功能和性能无法满足要求而被拆除的现象。因此,建筑师和规划师宜更加关注居住社区持续生长过程中的“微改造”,通过对社区中空间、设施、交通、环境等不断进行改造提升,让社区的设施具有持续的生命活力。

二是运营的可持续。社区的设施不但有建设改造成本,也有运营成本,在政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旦运营不善导致关门歇业,会十分可惜。因此,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可持续运营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实践中,一些城市探索多方筹措资金,共商共建共享,比如社区菜场的业主通过自筹资金同步对菜场外立面、内部设施进行更新。还有一些城市探索社会资本引入的社区建设运营机制,比如“改造+运营+物业”的模式,在社区运营阶段纳入资本运营,在社区建设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通过后期运营收入反哺建设投资,实现既有社区改造提升的可持续发展。

2023-11-22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4642.html 1 <p> “住得好”离不开完整社区建设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