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信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种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发挥种业领军企业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集聚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商业化育种体系升级,为实现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应对百年变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依靠进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风险日益增大。在耕地、水等资源要素约束日渐趋紧的情况下,应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提高单产水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二是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全球生物育种竞争加剧。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谁就拥有了种业竞争和发展主动权。加快种源科技攻关、强化生物育种创新能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三是提高产业韧性、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建设农业强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以“好种子”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带动农业提质增效,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突破,育种创新体系持续升级,部分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龙头种企培育、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均取得明显进展。但也要看到,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提升空间,种企创新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头部企业综合实力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握种业发展规律,合理规划种业科技创新整体布局及重点方向,统筹农业科研院所、企业及地方资源,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聚焦种业科技创新,整合组建国家实验室,形成全国“一盘棋”创新体系。
第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与种企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创新上的职能定位和分工有待优化,梯次分明、适度竞争的科企合作新格局有待形成。要进一步突出种企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资金、资源向领军型种企集聚,聚焦种业行业特点,着力打造创新领先、治理先进、管控高效的龙头种企,切实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
第三,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迭代等方面存在原创不足、升级滞后等短板。需紧盯全球育种创新前沿,集合产学研优势力量,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协同上中下游不同育种单位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培育高端优质专用新产品,降低种业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提高金融支持保障质效。持续拓宽种业创新资金来源渠道,统筹用好中央、地方、企业及社会多层次资本,发挥好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优势作用,保障国家重大种业科研项目资金投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支持种子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第五,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种业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推进社会监督共治,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信集团聚焦农作物育种领域,不断加大资本和科技投入,建成了以自主可控创新平台为主体的全球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资源投入,完善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种业科技企业。其一,在搭建一流创新平台上下功夫。加强种业创新资源和力量整合,汇聚行业一流人才和创新成果,完善高水平创新支持和保障机制,着力建设全球领先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其二,在突破前沿共性技术上下功夫。认真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不断提升研发实力。其三,在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上下功夫。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发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全牌照优势,围绕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各环节,构建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大精准支持力度。其四,在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上下功夫。积极打造种业创新策源地,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力支持中国种业研发集成系统建设,推动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和科研成果价值释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打造开放共享的种业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中信金控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