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机制激发外贸活力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出口1140.2亿元,同比增长2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21.4个百分点和9.9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比重提高到29.1%,带动安徽全省出口总量跃居全国第九位。安徽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去年的25%。
揭牌建设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触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赋予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中,有21项为全国首创,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四分之一的进出口、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经营主体、7%的税收,高地效应加快彰显,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改变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及周边企业出口产品需陆路运至上海洋山港后再转运出海、物流效率不高的情况,合肥海关创新推出“联动接卸”江海一港通监管模式,将芜湖港视同上海洋山港的内河延伸,实施“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省去转关申报和二次运抵等通关手续,平均可压缩50%转驳运输时间、30%物流成本。目前,“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已经在安徽省一类水运口岸全面铺开。
“以前通关手续繁琐,运输成本高,现在产品直接在家门口登船,运至上海洋山港办结手续后便可直接出海,出口每标箱能减少物流成本600元,进口每标箱也能省400元。”奇瑞国际公司关务负责人蔡文雯说。
安徽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类似创新举措在安徽自贸区还有很多,如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
下一步,安徽自贸区还将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重点实施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国际贸易能级、双向投资合作、主导产业赋能、科技创新策源、区域协同发展等七大提升行动。到2027年,基本建立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政策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制度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