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福建莆田持续做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千年荔城焕新生

本报记者 薛志伟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的莆田市,历史底蕴深厚,史称“兴化”,建制至今已有1500多年,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莆田有山有海,拥有独具地域性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文物古迹。”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惠黔表示。

2018年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以来,莆田从统筹推进、保护传承、活化利用3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发掘莆田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在做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同时,带动文化旅游全面发展。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莆田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国务院关于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里所描述的莆田。

“闽越江山,莆阳为灵秀之最。”在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看来,莆田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来自于厚重历史,来自于悠长文脉,来自于人杰地灵。

作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莆田代表性文物遗存有湄洲妈祖祖庙、平海天后宫、贤良港天后祖祠等。

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莆田保存有天中万寿塔、释迦文佛塔等航标塔,以及宁海桥等交通设施遗存。

作为我国农耕治海文明的突出代表,莆田保存有木兰陂、镇海堤等古代水利设施遗存。

据统计,莆田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4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拥有可移动文物1838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95件(套)。全市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名。“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莆田木雕、九鲤灯舞等都是莆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唐初至清末,莆田曾出现“一朝三莆相”“六部五尚书”“一家九刺史”的科举奇观。

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记者看到陈春晖塑像馆门口摆放的泥塑作品《郑氏三兄弟》。“这个是我特意创作的‘郑氏三兄弟’,他们开莆田教育先河,是我们莆田文化的始祖……”说起自己的创作初衷时,“陈氏工艺雕塑”传承人陈春晖侃侃而谈。他说,莆田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名莆田人深感开心和自豪,觉得更应该把雕塑技艺更好地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风格多元的古建筑、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化、传统多元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元素为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文物不只是历史的沉淀,更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陈惠黔说:“我们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化莆田各级文物特色文化研究和阐释,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做大做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牌效应。”

全方位保护传承

成立名城保护发展委员会,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电子系统平台,颁布实施莆田市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莆田市城市生态绿心保护条例……走进莆田,记者感受到了当地统筹推进文物保护的决心和勇气。

付朝阳表示,莆田始终把申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等多个规定,完善名城保护管理规章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引导公众参与,名城申报工作成为莆田全市上下的共同自觉行动。

“目前它是我们兴化府街区唯一的国宝,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重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华灯初上,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梅园东路的元妙观三清殿静立在夜色里,三清殿文物保护所所长吴芳芳向前来参观的客人介绍这座珍贵的古建筑。

这里犹存着三清殿、东西岳殿、五帝庙、五显庙、福神殿、文昌宫及山门等,现存有宋徽宗赵佶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刻,移置有南宋绍兴《祥应庙记》碑,保藏多种宋代建筑、书法、地方文献等珍贵文物,是莆田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文明建设的窗口。

“我们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分三期实施了三清殿建筑群的整体修缮工程,让曾经的古建之花再次绽放光彩。”吴芳芳介绍,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实施了三清殿安防工程、推动数字化工程建设、编制三清殿展示利用项目计划书等,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自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莆田市便以此为契机,在推进普查认定、开展修缮修复、加强建章立制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全域全要素普查认定保护、率先公布传统风貌建筑、率先探索划定历史地段;对古街厝古村古落、古渡古桥古荔枝树进行系统保护,因地制宜、修旧如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做好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保护,培育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建设了一批非遗传习基地,打造了一批精品非遗项目。

2018年以来,莆田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历史文化街区2片,中国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10个;新增公布了21批共计558处历史建筑,新增传统风貌建筑1231处,对兴化府和萝苜田两片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保护修缮,街区人居环境品质得到了改善与提升。

“我们没有改,我们一直做的都是修旧如旧,为的就是要保留它、传承好,给下一代人看。”白塘李氏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李玉水说。他所在的洋尾村是李氏族人聚居的一个古老村落。村中水网密布,小桥、流水、古建筑,宋元明清各朝文化元素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交错成趣,形成水乡风情的露天古建博物馆。

在莆田市副市长朱正扬看来,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塑造城乡特色风貌的重要基础,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底蕴,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具有重要意义。莆田将以名城申报成功为新起点,认真处理好名城保护与城乡建设、民生保障、活化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力答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莆田答卷”。

多形式活化利用

如何持续做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带动文化旅游全面发展?如何合理利用文物,在维护的基础上实现文物的最大价值和作用?这是莆田市近年来持续探索的新命题。

位于莆田木兰溪下游的双福村给出了生动的答案。步入双福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荔枝树,一栋栋悬山顶、燕尾脊的古厝散落其间。“大家刚才看到的‘隐舍茶院’,是清乾隆时期的一个古建筑,现在作为茶社。”双福村党支部书记郭玲玲说,村里把这些古建筑保存下来,修旧如旧,按照原貌慢慢修复。

近年来,双福村注重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一条农文旅精品旅游路线,打造“三大区域”,着力实现五大振兴。通过盘活厂房、撂荒地等闲置资产,发展特色农业等措施,打造“隐舍茶院”“听风小筑”等网红打卡点;引入“深藏BLUE”“五农科技”等项目,带动村民开设“小竹园”“畾农”等农家乐,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余元。

不仅如此,双福村还宣传发扬荔枝文化,连续5年举办荔枝文化节,双福古荔品牌效应大大提升;注重保护红砖古厝,留住莆田特色“悬山顶、燕尾脊”古厝文化,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

付朝阳表示,莆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城融合让文化空间拓展开来,盘活利用老民居等历史建筑,使高品质的现代生活与散发浓浓乡愁的老城风情相融合;以文产融合让文化价值释放出来,让高雅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以文旅融合让文化场景鲜活起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模式,让古街区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吴芳芳说,近年来,莆田将“江南古建之花”三清殿大殿和两廊开辟为展览展示厅,日常举办各类公益文化展览,将现代作品的展示和古代建筑文化氛围有机结合;东岳殿打造为莆阳书房,另配有莆阳讲堂,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形成了一个集公共阅读、书籍流通、国学传播、文娱休闲于一体的整体阅读空间;西岳殿打造为莆仙戏传习所,涵盖莆仙折子戏实景沉浸式演出和周边文创、研学等内容。

今年以来,聚焦党的二十大以及建市40周年等主题,三清殿已举办《海峡两岸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书画展》《“崛起新港城 擘画再超越”莆田市建市40周年书画展》等多场次特色展览,接待观众超6万人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付朝阳表示,下一步,莆田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浓的情怀、更实的举措,全力抓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光彩,实现妈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诗画生态韵城、匠心智造产业新城、通江达海战略港城“四城辉映”,更好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建设,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莆田新的更大贡献。

2023-11-12 本报记者 薛志伟

福建莆田持续做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4085.html 1 <p> 千年荔城焕新生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