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中国为何能取得史无前例的经济成就

约翰·罗斯

在截至2022年的过去10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表现优于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这10年,中国GDP增长82%,美国为23%,欧元区为19%。在对生活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均GDP上,中国的表现更为出色。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计算可得,这1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75%,美国为16%,欧元区为11%。

这种发展意味着“从量变到质变”。当前,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当今世界仅有约15%的人口生活在高收入经济体,而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8%。如果中国跻身高收入经济体,将使超过现有高收入经济体人口总和的人群,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及医疗、教育、娱乐和文化服务。

中国为何能取得史无前例的经济成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许多文章就中国过去取得的一些经济发展成就进行了分析,但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分析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而是要了解这些成就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就此展开论述。

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这对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劳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使用了“劳动分工”这一术语,其与劳动社会化的含义基本相同。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人是第一生产力,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社会制度中,这一事实被掩盖了,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本至上。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要了解把“人民至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就需要进行深刻分析。

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人民至上”,在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西方相比,中国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堪称奇迹——既最大限度地挽救了人民生命,又兼顾了经济增长。可以说,中国应对疫情的表现远远优于西方。由于新冠疫情,2019年至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在下降,而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则持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远远超过任何可比经济体。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季度国民账户计算可得,在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过去4年里,中国GDP增长19.2%,美国则为7.5%,欧元区为2.9%。中国经济增速约是美国的2.5倍,约是欧元区的6倍。面临百年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既挽救了人民生命,又兼顾了经济增长,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劳动社会化意味着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仅靠少数几个关键项目实现发展的经济战略是行不通的。例如,如果没有原材料、零部件等投入以及相关的运输活动,没有与市场和供应商的有效沟通,没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来操作,投资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厂就难以实现生产率的有效提升。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基础设施不仅关乎“混凝土和钢筋”,而且是实现有效的大规模劳动分工所需的重要条件。习近平主席顺应国际新形势,强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国际劳动分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使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美国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政策只着重降低关税。这些都是必要的,但要切实可行,就需要发展贸易所需的港口、航空通信、铁路、公路、电力供应等国际基础设施,而这些都不是美国政策的组成部分。因此,与以前的经济全球化政策相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迈出了质的一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非凡成就,令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壮大。“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2%,但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27%。国际劳动分工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率高于各国单打独斗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率。

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需要习近平主席强调的劳动社会化的另一个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习近平主席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

中国在未来技术的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样的能力非同寻常。举一个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例子——整个地球的能源正在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英国《金融时报》对此总结:“目前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全部关键制造阶段和风力涡轮机与电动汽车电池的份额分别至少达80%和60%。而在一些用于电池和更细分产品的材料中,中国的市场份额接近100%。”在5G技术方面,华为公司遥遥领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上也遥遥领先,今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引领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的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鉴于此,人类文明的未来实际上取决于能否打破人与自然的这种紧张关系。而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习近平主席强调:“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也关乎中国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国正在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中国取得的每一项经济成就都很重要,并且各具特色。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它们,应该联系起来看。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作出的系统理论概括。

(作者系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3-10-31 约翰·罗斯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3424.html 1 <p> 中国为何能取得史无前例的经济成就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