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理财产品“飞单”陷阱

□ 郭子源

你购买的理财产品可能“不翼而飞”?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应辨明销售机构、甄别理财产品、远离高息诱惑,避免落入“飞单”陷阱。

“不翼而飞”的理财产品不是正规产品,而是“飞单”。按照监管规定,目前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分为两类,一是自主发行的产品,二是签订了代销协议的代销产品,如公募基金、保险产品等。所谓“飞单”,是指被银行员工掉包且不属于以上二者范畴的产品,它通常由非正规金融机构发行,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飞单”具有隐秘性,不易被察觉,因为它在银行网点内由银行员工销售,不少消费者将其默认为银行自有或代销的正规理财产品。

为了消除“飞单”风险,金融管理部门已明确规则并出台多项措施,目前风险防控的制度基础逐渐夯实。早在2016年2月,原中国银监会就提出了“双录”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对每笔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截至2016年年底,主要的、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理财销售专区的“双录”建设工作。2017年8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银行设立销售专区,并在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每笔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

尽管外部监管逐步完善,但“李鬼”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与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金融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有关。个别银行员工有私售“飞单”的便利与动力。一方面,很少有消费者会对银行员工身份、银行网点渠道起疑心,认为“通过银行买的产品肯定没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员工能通过私售“飞单”获得不菲回扣,当诱惑足够大且内部管理又不到位时,个别员工就会铤而走险。

找到了“李鬼”屡禁不止的原因,就要从病根入手,铲除病灶土壤。首先,金融管理部门要继续坚持严监管、强监管,对违法违规问题不回避、不手软,尤其要加强对于风险的前瞻性预判,力争让监管规则跑在风险曲线前面。此前,金融管理部门曾及时围堵了“双录”规则执行后的自助终端销售漏洞,进一步压缩了违法违规操作的空间,但这远不是终点,面对日益翻新的违法违规操作手法,金融管理部门需时刻保持警惕,持续完善监管细则。

其次,商业银行要刀刃向内,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让内鬼无处遁形。银行员工处于金融服务的前沿阵地,是不法分子瞄准的攻克对象。个别员工之所以私售“飞单”,一是被高额回扣利诱,二是钻了内部管理不到位的漏洞。为此,银行要完善制度规则,优化员工考核机制,畅通消费者投诉通道,尤其要下大力气加强基层网点管理,不能让任何一个基层网点遗留在监管视野之外。

最后,金融消费者要做到“四看”,依法保障自身权益。一看销售机构。消费者既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也要坚持在银行“销售专区”购买理财产品,若有银行员工在自助终端上推介理财产品,消费者应立刻拒绝。二看理财产品。消费者要问清产品分类,若是银行自主发行产品,可凭产品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真伪;若是银行代销产品,可通过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进行核实。三看资金账户。购买正规理财产品时,资金由银行划款、直接进入本行账户,消费者无需向“指定”“特定”账户转账。四看收益水平。如果银行员工执意并多次推销收益率明显偏高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飞单”陷阱。

2023-10-27 □ 郭子源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3187.html 1 <p> 谨防理财产品“飞单”陷阱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