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202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内蒙古探访记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实现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重点治理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记者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实地探访。
养好一弯水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在这里,三盛公水利枢纽延伸出10.36万条灌排渠(沟)道,引导黄河水浇灌田地,形成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承接了河套灌区大部分农田退水的乌梁素海,面积达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形成的河迹湖。
“2008年,湖区曾暴发大面积‘黄苔’,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说,当地经过多年治理实践发现,湖区“生病”,“病因”不只在湖里,而在整个流域。要把“病”养好,就必须转变治理思路,由单纯的“治湖泊”转向系统的“治流域”。
为了还乌梁素海一弯清水,巴彦淖尔市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在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位于磴口县,东南侧紧邻黄河。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王志国说,此项工程治理总面积7万亩。截至目前,项目工程已全部完成。改善了生态,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0.6个百分点。
在河套灌区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农业“四控”行动实现了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出现负增长。
在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田里生长着辣椒和油葵。“这是春小麦套种辣椒,小麦收割后复种油葵的示范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业推广中心主任刘俊告诉记者,这种在当地首创的套种模式,与单种小麦比较,既能让农民增收一倍以上,也能节水并减少化肥用量。“比起只种小麦,春小麦套种辣椒模式每亩能减少3次灌溉、节水约80立方米。”刘俊说。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彻底斩断点源污染。巴彦淖尔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管网建设,将中水回用于工业用水、园林绿化等,其余部分进入人工湿地净化达标后再排入乌梁素海。
在乌梁素海湖区周边,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在乌梁素海湖区,采取底泥原位修复试验示范、湖区水道疏浚、建设河口湿地等措施,开展内源治理。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隙期进行生态补水,改善湖区水质。
多措并举,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记者到湖区采访时,湖上芦苇摇曳,水鸟啾啾,一派宜人秋景。
当地渔民张海英是乌梁素海变化的见证者。“过去污染严重时,鱼少,水臭。现在环境改善,鱼多,鸟也多,吸引了很多游客。曾因捕不到鱼被迫离乡打工的渔民们如今纷纷返乡,也不捕鱼了,改行做起了旅游业。”张海英说,我们要共同守护好乌梁素海。
养活一片林
“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屋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这是曾流传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顺口溜。多伦县位于内蒙古中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县,直线距离180公里。20多年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全县风蚀、水蚀、沙化面积达5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7%。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成为祖国北疆大规模生态建设发端地。
“刚开始治沙时难度大,种下去的固沙植物,一场大风就吹没了。”多伦县政府副县长李宝山说,治沙头十年,多伦县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终于让流动的沙丘基本固定下来。
不久前,记者来到多伦县南沙梁,看到这里松林连绵,满目青翠。扒开掉落在地表的松针和松塔,就能发现下面是细细的黄沙。
“2000年时,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流动沙丘。”多伦县林业局副局长李岩说,南沙梁生态治理始于2001年春季。开始是在全面围封基础上,把先锋树种黄柳截成四五十厘米高的插条,埋到沙窝子里,形成网格式沙障,做好固沙。之后是在网格中洒草籽种草,形成植被后再试种樟子松。如今,南沙梁的樟子松已郁郁成林,且需水量小、寿命长,治沙表现优秀。
2011年,多伦县启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用5年时间,累计投资20多亿元,完成樟子松造林137万亩。
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多伦分场场长左鸿飞介绍,林场2018年开始试点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创新组织形式,采取花钱买活树方式,鼓励农牧民、合作社、造林企业参与生态建设,以多元化的建设和管护机制,共担植树造林这项公共建设任务。
通过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多伦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
“多伦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逐步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融合互促的绿色发展之路。”李宝山说。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防灾减灾方面作用凸显。”李岩说,昔日的京津风沙源头,现已成为“天然避暑地、北京后花园”,每年夏季都会吸引很多来自京津冀的游客。
养富一方民
推动生态建设兼顾经济效益,社会各界才能都参与进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鲜农万亩设施农业园区位于乌兰图克镇东兴村,处于巴彦淖尔市农高区核心区。别处需要减排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这里成了让作物增产的气肥。
在一间种黄瓜的温室大棚里,鲜农公司副总经理崔敏说,公司已建成示范基地,在2000亩农田中开展设施果蔬和大田作物二氧化碳气肥技术示范应用。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灌入田间后会沉至地表附近,利于作物吸收。设施农业有大棚阻挡气体溢散,二氧化碳增产效果比大田作物更佳。“施加二氧化碳气肥后,设施果蔬约增产20%,大田作物约增产12%,增产效果显著。”崔敏说。鲜农示范基地正通过实践集成作物二氧化碳气肥施肥技术规范,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技术,未来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氧化碳气肥只是鲜农园区示范推广的一系列农业技术之一。乌兰图克镇党委书记樊海宽说,园区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温室除鲜农公司少部分自种外,其余返租给当地40余户农户。鲜农公司负责从种植、生长、收获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企业农户“捆绑”致富,农户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是传统大田种植收益的20倍。
从2012年起实施光伏治沙项目的磴口县,则在探索产业治沙的新路。
在磴口沙源地生态综合治理四期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下,一行行绿色的沙生植物正随风轻摆。磴口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汪军说,当地光伏治沙项目中选取的植物主要是梭梭、四翅滨藜和柠条。这些品种需水量少,耐旱且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在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借光治沙”模式中,光伏与植物之间实现了互惠互利。光伏板可为植物遮阴挡风,减少地表水蒸发,起到保护作用;植物能够固沙,减少起尘,避免光伏发电效率因沙尘太多而过快降低。目前已先后引进12家企业,光伏装机77万千瓦,板下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等耐旱沙生植物0.54万亩。
多伦县的生态建设持续为当地居民增收。距离南沙梁不远的滦源镇大孤山村曲家湾,59岁的李玉民一家开起了农家乐。“过去都是沙化地,生态不好,收入也低。现在,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政府部门又支持我们开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富裕了!”李玉民说,今年暑假客房天天住满。曲家湾渔村像他家这样的农家院还有14家。
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生动地展现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