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拓展“两山”转换路径——
林区改革推动绿富同兴
眼下,福建南平邵武二都国有林场森林综合经营示范区内套种的箭叶淫羊藿郁郁葱葱,在参天大树下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我们与北京盛诺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凭借‘森林生态银行’这个平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箭叶淫羊藿。”该林场场长刘红跃告诉记者。
这是南平市近年来探索开展“森林生态银行”的一个生动写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的南平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森林覆盖率78.89%、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林业用地面积3252.6万亩,森林面积3113.2万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赠与南平的宝贵财富,同时也给南平带来挑战——生态资源价值巨大,如何“变现”?南平市于2018年试点开展“森林生态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采取“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搭建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整合、集约化经营,从而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
绿色资产有效增值
“第一轮林改分山逐年分批到期,新一轮林改面临着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单家独户经营困难等难题。”南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谢腾辉说,“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依然是林改的世纪之问。
2022年,南平市林业局在总结完善“森林生态银行”试点经验基础上,创新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即“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实施多重服务,开展多式联营,促进多方得利,推动林业经济效益倍增。
“我们牢记‘林改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嘱托,始终保持这个初心不变。”谢腾辉表示,“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是进一步完善林业治理体系,促进“两山”有效转化的一项全新探索。
该模式在“森林生态银行”与林农之间搭建起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既可以解决国有林场与林农的沟通问题,又能保证村集体的可持续收入,也让林农们年年有分红;该平台将无林地、有林地股份合作经营的保底收益总额度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为每户林农办理股权证,规定股权证可质押、可继承但不可流转,防止以往部分林农将林地林木简单“一卖了之”、再次面临“失山失林”问题;该平台建设县级林地林木资源信息空间分析数据库,整合国土三调、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权登记电子化数据等数据……
“这个路径给老百姓多了一个选择。我们村有1000多人口,很多人都在外地做生意,一碰到林权制度改革,大家都很头疼,容易因为山田吵得不可开交。”顺昌县郑坊镇党委书记肖小蓉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兴源村把9176亩林地按照“成熟一片、砍伐一片、合作一片”的方法,以赎买、无林地、有林地等合作方式与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合作,使绿色资产有效增值。
目前,在南平市,像兴源村这样的“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示范点建设共计3951亩,涉及顺昌、建阳、邵武、建瓯、武夷山5个县(市、区)的14个乡镇15个村4375户林农,示范带动开展合作经营面积达9.7万亩(较推广前增长了30倍以上),涉及10个县(市、区)和1个省属国有林场的235个村2.9万户林农。
与此同时,南平市依托“森林生态银行”,还率先探索市场化流转林下空间经营机制,对符合发展林下经济条件且有流转意愿的林下空间进行存储登记,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林下空间资源数据库,全市共登记存储可利用林下空间面积4.28万亩,完成流转面积1.2万亩。同时,南平市参照林权发证模式,创新发放“林下空间经营权证”,推出“福林·林下经营权贷”,破解“林下经济经营主体非林权证持有者,无法在经营的过程中获得信贷支持”的问题。
林子好看价值更高
行走在夏日的闽北山城,满眼都是茫茫林海。邵武二都国有林场森林综合经营示范区内林木参天,植被丰饶。“这里涵盖了我们目前森林经营的多种类型,包括现有林综合改培、松林改造提升、生物防火阻隔带、林下经济发展等。”刘红跃介绍,示范区从2020年开始建设,总共建设面积2662亩,其中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628亩,集约人工林栽培171亩,杉木林分改培840亩,松林改造提升808亩……
近年来,邵武市大力推进实施健康森林“三改”做法,即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叶花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通过国有林场的专业技术,让森林的价值倍增。”谢腾辉表示,国有林场(林业企业)对合作经营的森林资源,结合国土绿化项目,采取“三改”措施,增加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
“‘林子不仅要好看,价值要更高’,这是眼下南平正在探索的目标。实际上,林业产值不高,在农民收入中占比有限,我们希望通过林改措施、产业融合,能够让林子的价值提升、翻番。”谢腾辉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林农自己经营杉木,大概长到8米,同样时间内,国有林场经营的话能达到15米,不仅米数和蓄积量增加,单价也会增加。与林农分散经营相比,国有林场(林业企业)集约经营所产生的收益可提高30%至50%。
据统计,合作经营机制实施以来,经营区内森林蓄积量提高35%,阔叶林和混交林面积占比提高20%达到60%,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政和县星溪乡梅坡、建阳福星林场七公里、建瓯东峰下山虎和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下坡石工区等“综合体”已初具规模。
“目前,我们正在寻找‘金主’,让他们来参与合作造林。”这是谢腾辉正在发愁的事情。林木的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较慢,加之政策性商业银行贷款的年利率通常在4.41%左右,林业经营利润难以支撑利息支出,对运营主体国有林场(林业企业)造成了较大资金压力。目前,南平正与中信银行、中林集团等金融机构、企业积极对接,让社会资本进山入林,共同做大“绿色本金”。
产业发展林农增收
“我们村6600亩中幼林与广森营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经营,公司按每年每亩20元向村里预分红,林木采伐后按约定比例分配收益。我们村在林木采伐前每年可收入13.2万元;股份合作经营及山地合作造林两项每年可实现稳定收入约17.77万元……”邵武市晒口街道高峰村党支部书记张茂发在谈起“森林生态银行”给高峰村带来的红利时,和记者算起了“生态账”。目前高峰村有281户林农,村集体与林农按三七分比例分配收益,村集体每年可收入超5万元,281户林农每年每户可收入443元。
“这对我们村财政帮扶起到了很大作用,老百姓过年还有点钱买年货。”张茂发说,现在,高峰村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名贵中药材和果树,推进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向森林要食物,向林下要空间,是如今以高峰村为代表的南平市找到的新发展路子。谢腾辉说,“森林生态银行”工作开展以来,进一步解放了林地生产力,实现了林农、村集体、国有林场、政府、社会五方得利。通过规模化运作,南平培育发展花卉苗木等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等产业,带动林农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南平市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主要有厚朴、多花黄精、铁皮石斛等31种,种植面积约11.79万亩,同比增长9.7%。
“以前,林子对我们来说又没收益又耗人,需要花时间经营。现在,我们把林子托管,既有收益,还省心,平常我们还能到林场打零工。”顺昌县兴源村村民陈松福说。
立足资源禀赋,南平市还实施“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战略,持续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打响“一根竹”品牌。2022年,南平市建成丰产竹林8.8万亩,累计建设356.3万亩,约占全市竹林面积的55%;完成37片丰产竹林示范片留笋养竹工作和10条竹山轨道机示范线建设,有效提升竹山经营生产效率和竹材原料供给能力。
南平市有序发展林业碳汇,扎实开展省级林业碳中和试点建设,全市建成高固碳营造林示范林1.02万亩;大力推广“一元碳汇”项目,2022年12月14日,顺昌县零碳环保公益基金会通过线上方式分别与中国银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联谊工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一元碳汇”购销合同》,“一元碳汇”实现跨境销售。目前,“一元碳汇”平台已有超1万人次认购8108吨碳汇量,销售资金81.08万元。
眼下,南平新一轮林改已经蹚出新路子,但改革没有终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为南平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谢腾辉表示,下一步,南平市林业系统将加大“森林生态银行”推广力度,加快“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步伐,办好“森林生态银行”等工作专题培训班,鼓励、引导缺乏劳动力或经营不善的单家独户林农与“森林生态银行”运营主体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展“两山”转换路径,让林改成果惠及更多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