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功夫打磨“保险+服务”
房屋漏水,保险能修;马桶堵塞,保险能通……最近,长年坐惯“冷板凳”的家财险市场忽然老树发新芽,一批“能赔还能修”的新型家财险在多个城市接连上线。此前,传统家财险只能承保火灾、爆炸等“低频高损”的事故,“花了钱却用不上”是消费者常有的抱怨。如今,维修服务型家财险颠覆了传统的承保逻辑,为“高频低损”的维修需求提供服务,实现了对保险边界的拓展。
以往,多数险种只提供经济补偿,而鲜少提供主动服务。其实,保险服务化并非新鲜概念,长期以来,却只有车险服务一枝独秀——出险后只需一通电话,维修、理赔全搞定。近年来,随着非车险市场的日益增长和多元化,向车险看齐、为保险插上服务翅膀的理念正在成为行业共识。例如,除了家财险提供维修服务,还有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医疗险提供就医陪诊、住院陪护、门诊预约等增值服务。
创新服务的背后,是保险公司对消费者需求的关切和琢磨。房屋老化经常需要小修小补,但“天价维修”的报价乱象常常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年轻人难以抽空请假陪老人看病……家财险附加维修服务、医疗险附加陪诊服务,令这些难题迎刃而解。从“没出事就不赔钱”到“没出事也能用得上”,高频的服务令消费者增加了对保险产品的感知和认同。
由此可见,增强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固然是一项重要课题,而主动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创新改进产品,是更有效果、更有意义的做法。毕竟,产品用不用得上、服务是不是隔靴搔痒,消费者心中自然有杆秤。
在目睹家财险市场的高速发展态势之后,有些保险公司摩拳擦掌想分得一杯羹,结果却发现被挡在门外、无从下手。从前同质化严重的家财险,如今突然有了门槛,这是因为许多险企缺乏整合物业企业与维修企业的能力。保险服务化并不等同于由保险公司直接提供服务,而是指保险公司遴选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网络、规范服务标准,从而为保单提供附加服务。因此,利用保险科技跨界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的能力,已经成为保险服务化变革中的核心竞争力。整合服务供应链是一项超出险企传统业务范围的系统工程,必须下功夫打磨。直接“复制粘贴”挣快钱显然行不通。
“雨前送伞”优于“雪中送炭”,与事故后再提供赔款相比,保险服务化迎合了保险行业风险减量化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前置风险防范、发挥保险防灾减损的功能。对于监管层来说,尽管行业创新会带来挑战,但仍要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有益创新,推动保险服务化在各险种领域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