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从急难问题入手加大民生保障

吉富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近几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把保障民生支出摆在首位。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下降3.5%,但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7.1%,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等涉及民生的支出占比位于前列。今年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3%,但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民生各领域增速均高于总体水平。长期以来,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民生无小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要把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当前,我国经济好转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不足,部分企业、群体面临的困难不小。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越是在爬坡过坎时期,越要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越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将民生保障落到实处,不仅体现为民服务的真心,还可以稳定社会预期,促进经济恢复信心。尤其是,近些年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0%以上,只增不减,政府一般支出一减再减,更彰显出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理念。当前,要继续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民生事项千头万绪,既要抓住重点、聚焦薄弱环节,又要着眼长远、完善长效机制。当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群众还面临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难题。为此,各地仍需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困难群体入手,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其中,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帮助青年、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同时,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应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比如,加大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及时救助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群众,尽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等问题。总体而言,要结合当地实际,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扎实有序推动各项暖民心、惠民生工作。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挑战增多,在财政运行紧平衡态势下要重点处理好“保民生”的几对关系。一是要厘清各级政府间权责,加强系统谋划、形成合力。严格落实“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支持”原则,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压实地方责任,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二是协同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基础,不能“等靠要”,做到稳一方经济、惠一方民生。三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积极回应群众期盼的同时,要避免吊高胃口、过度承诺。保障水平提高应建立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在“守住底线、保障基本”之上调整公共服务标准时,应开展中长期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必要审批。

眼下,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亟需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下加强财力保障,形成政策合力。一方面,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加大面向基层的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并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来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同时,省级政府应进一步统筹财政资源,提升基层预算、执行、应急处置和库款保障等水平,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处置风险。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应压实责任,开源节流、优化结构,多措并举来保障民生。特别是应常抓不懈“过紧日子”,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此外,统筹好资金、资源和资产,在稳增长、培财源方面创新发力,将专项债用于民生领域投资,加大盘活存量资产资金力度,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和绩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08-31 吉富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0168.html 1 <p> 从急难问题入手加大民生保障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