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市不是终点

李华林

今年以来,有10余家港股公司宣布私有化或已经退市。

主动“撤回”上市地位,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原因:有的是股价未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有的是股票长期成交低迷缺乏融资能力,有的是公司自身有业务整合需求等。例如,有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股份一直在相对较低的价格区间交易,成交量有限,这不符合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无法向市场传达真实价值。

主动退市,在A股市场较为少见,却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常态,是市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重要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失为企业发展的明智选择,值得一些将退未退、勉力维持上市身份、甚至在资本市场举步维艰的企业借鉴思考。

虽说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是不少企业竞相追逐的梦想,但上市归根结底并非终极目标,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手段。当最初的上市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维持上市地位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时,主动退市或许能为上市公司打开另一扇窗。

一方面,退市可减少维持上市地位的相关成本,尤其是在股价长期低迷、成交量少、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退出资本市场,或会使公司轻装上阵;另一方面,企业退市之后,不再承担信息披露的责任,企业的经营决策也不用再暴露于“聚光灯”之下,有利于战略调整和布局。可以说,上市有上市的好处,退市亦有退市的“轻松”。

换个角度看,退市不是终点,反而可能成为重新出发、价值重估的起点。有的企业“以退为进”,退市后更加关注主业经营,推动现有业务转型升级、改善资产质量、深化内部改革,进行资源优化再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转而成功谋求在更具吸引力的交易所再度上市。

当然,有的企业主动放弃上市身份,实属无奈之举。如部分上市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下滑,沦为“差生”,落得黯然退市的下场。这类企业也要吸取教训、痛定思痛,争取重整旗鼓。

总而言之,无论是积极上市还是主动退市,都应取决于公司发展实际需要、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权衡,绝不能任性妄为,想上就上、想退就退。否则,视规则为儿戏,损害的是企业自身信誉,伤害的是投资者信任,那就真有可能走到了企业生命的终点。

2023-07-27 李华林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8126.html 1 <p> 企业退市不是终点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