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引领植物油加工与消费
植物油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每天适量摄入食用油,可以为人体提供生长、代谢、维持体温以及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能量。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居民膳食模式的变迁,膳食脂肪包括植物油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而高脂膳食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调整膳食结构、引导健康消费对预防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植物油消费呈现消费量高和自给率低两大特点。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植物油消费第一大国,2021年我国植物油总消费量为4254.5万吨,较十年前增长47%,占全球植物油总消费的20%左右,其中食用消费量3708.0万吨,占全球食用消费量的25%。另一方面,我国植物油自给率低,2021年我国进口油料油脂相当于植物油3019.7万吨,国产植物油1234.8万吨,自给率仅为29%,且油脂油料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保障植物油安全存在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植物油在消费和加工环节存在严重浪费。从消费环节看,我国居民植物油摄入过量。《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15—2017年)》显示,现阶段我国居民每标准人日(18岁从事轻体力劳动的男子)植物油的摄入量为43.2克,是四十年前的2.4倍,且呈现出不断上涨趋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成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为25至30克,我国居民植物油摄入明显过高。植物油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以及糖尿病、脂肪性肝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等疾病;可能还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乳腺癌、肠癌等疾病的风险。从加工环节看,存在过度加工问题。植物油的过度加工主要表现在精炼过程,精炼是一个去除毛油中有害杂质的过程,同时也会导致植物甾醇、维生素E、多酚、角鲨烯和类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流失。根据国家标准,植物油按精炼程度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级越高,营养损失一般也越大。
我国要以大食物观为引领,从生产、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入手,努力拓展植物油来源渠道,积极引导植物油健康消费习惯,以适度加工科技创新推动油脂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植物油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要积极挖掘国土资源潜力,有效拓展植物油来源。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持续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加力扩种大豆油料的同时,充分挖掘大豆、油菜、花生增产潜力。要向森林要食物,森林是天然的油库,我国现有林地42.6亿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8.6亿亩,商品林14.4亿亩,森林食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要扩大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生产,拓展植物油来源。
要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降低植物油摄入水平。减少浪费,降油增绿,对提升食用油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成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为25至30克,即每标准人日要在目前食用油摄入量的基础上减少15克。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粮爱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如果能减少10%的食用油浪费,两项合计每年可实现减油1500万吨左右,可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至50%左右。
建立以营养和安全为评价标准的植物油适度加工体系。适度加工可以逐渐改善油脂过度加工带来的油脂营养伴随物流失、反式脂肪酸和多环芳烃的增加、能耗过高、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构建适度加工体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重视标准引领。我国2017年发布的大豆油国家标准和2021年发布的菜籽油国家标准,在引导企业开展适度加工、提升油脂加工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大中型油脂加工企业联合攻关多项科技项目,以科技推动油脂适度加工走深走实,完成了油脂适度加工从理论到行业示范再到推广应用的成果转化。三要重视科普宣传,让消费者逐步认识到油脂的色泽并不是越浅越好,风味也不是越浓越好,使适度加工的植物油产品走上更多消费者餐桌,引导企业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型。
(作者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