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种粮大户炼成记

本报记者 童 政

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只要提到“老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种粮很厉害的那个人”。

老沈大名沈利成,从60岁才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粮食,闯出一条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粮食生产之路,先后荣获市级、省级种粮大户、先进个人,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站在信都镇北联村路旁,碧绿的稻田一直平铺向远处的村庄。“眼前能看到的水稻都是我们种的,一共有1200多亩。”沈利成向记者介绍稻田情况时,黝黑的脸庞露出笑容。

沈利成与粮食有着不解之缘。17岁时,他随家人从其他乡镇迁到信都镇北联村,原因就是这里田地多。在村里当生产队队长时,他带动北联村成为粮食生产先进村。后来,他下海经商,也曾帮别人打理过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2008年,看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有的田地面临没人种的情况,他坐不住了,决定开始自己种粮。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生产必须重视起来,绝不能让田地撂荒。”沈利成说。他刚开始种了几十亩地,后来又陆续把村民的地收过来集中耕种,“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价格都在上涨,一家种一亩三分地的传统种田方式只能解决口粮问题,要持续下去并有更大收益,必须走规模化种植的路子”。

为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沈利成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村民进行水稻种植,为社员提供农资采购、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等服务,并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咨询。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和农户入股方式,实行代耕、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代烘干和统一管理的“五代一统”经营化种植模式,扶持带动当地90多户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开着三轮车到田里查看稻苗长势,然后安排一天的工作,沈利成的日子过得忙碌且充实。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靠人力耕种,成本高、效率低,沈利成开始学习使用农业机械,逐步实现耕整、育秧、插秧、喷雾和收割全程机械化。

机械化的实施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种出的稻谷不能及时烘干,造成不少损失,与此同时,种粮成本不断上涨,导致集体收入有所下降。”沈利成说,“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种水稻卖水稻了,必须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效益。”于是,合作社陆续建起水稻机械育秧工厂、冷库、稻谷烘干和大米加工厂房,形成了完整的水稻生产加工产业链。

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善于思考的沈利成并没有安于现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吃讲究起来,生态稻米受到市场青睐。”沈利成说,“粮食生产还要在科技上多下功夫。”他从水稻品种选育着手,放弃了产量高但品质低的常规稻种,改种优质稻种。

在沈利成的推动下,合作社以水稻标准化生产为技术支撑,先后实施了水稻高产创建和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农业项目,示范推广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以及三控栽培、水气平衡、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还实现了生态种植。“我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打响富硒香米品牌,提高了大米的市场竞争力。”沈利成说。

“自己的饭碗要牢牢捧在自己手里,以现代农业的方式种粮大有前途。”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沈利成动员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回到村里种粮。他的孙子沈建雄不仅掌握了农业机械的驾驶操作技能,还拿到了无人机驾驶证。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这是我们种粮人最大的底气。”今年已经74岁的沈利成信心十足地说,“田里都种上粮食,才有生机和活力。我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想办法提高单产,不断提高加工能力,给群众提供更多放心粮。”

2023-07-16 本报记者 童 政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7509.html 1 <p> 种粮大户炼成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