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社会上对民营经济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对此,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新时代,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既要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又要通过理论、制度、法律、政策、舆论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创新创富空间。
一是要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共同构筑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有机协作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产业链配套中进行分工协作,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联合“出海”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能够在重大科技研发中形成合力,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拓展行业利润空间。在优势耦合方面,国有企业在资源、规模、技术、人才、渠道和品牌等方面优势明显,民营企业则具有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等显著优势,国有企业的雄厚实力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效对接,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市场竞争方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能够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双方“强身健体”,激发两者降本增效、创新升级的动力,进而激发整个市场的发展活力,带动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要素流动方面,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对此,需更加注重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强化法律法规落实等方式促进资本、劳动力、数据、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高效率配置,这将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循环。
二是要全面落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举措。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持续优化制度供给。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更加稳定的政策预期与发展信心。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力度,从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此外,还要鼓励理论界做好对所有制理论的研究,创新发展所有制理论,为充分释放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障就业、促进创新生力军的活力,更好发挥民营经济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指引。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