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全民健身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为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明确了时间表,画出了路线图。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科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群众对运动场地和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无论是公园、体育场所还是各种健身场所,都能见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挥洒汗水、释放压力、强健体魄。通过建设丰富多样、就近便利的运动场地设施,可以大大提升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运动的质量。
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细化方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有利于从供给侧角度拓宽全民健身服务类型、丰富服务内容、均衡服务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到2021年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41平方米,比2013年增长了65.1%。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长期存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面临数量不足、品类不齐、设施老旧、服务缺失等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盘活存量。提升行动提出,推动3000个左右体育部门所属公共体育场馆提升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水平,覆盖2000个以上的县(市、区)。另一方面要扩大增量。提升行动明确,到2025年,要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完成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近2300个。
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落实落细,在夯实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基础、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实现质量提升、服务提升、效益提升,牵引带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健身组织建设、科学健身指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