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访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
6月5日,经济日报聚焦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刊发了长篇调研报道《强农兴川》,在四川引发热烈反响。四川是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记者就相关话题专访了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了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等重要要求,请问四川在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上有哪些谋划和部署?
王晓晖: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赋予了我们新的时代使命。这些重要指示要求,是对四川“三农”工作的精准把脉和科学指引,为我们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的特征明显,推进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是重要支撑,“城乡融合”中乡村是重要一头,“五区共兴”中推动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农村地区跨越发展是重要内容。今年初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农业强省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具体工作中,我们制定了《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鲜明提出“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的工作布局,明确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建设目标,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带”就是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五区”就是推动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盆地丘陵以粮为主集中发展区、盆周山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区差异化发展;“三十集群、千个园区”就是到2025年建成30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1000个国家级和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把总书记为四川“三农”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记者:四川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请问四川在守好耕地红线、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什么举措?
王晓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成都平原正因有沃野千里才造就了“天府之国”。四川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在全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位置。我们坚决扛起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鲜明重粮抓粮工作导向,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持续推进耕地保护、补充和恢复,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丰收,全省粮食产量已经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
我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扎实推进“三区三线”划定,足额带位置下达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全面推行田长制,认真执行耕地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开展成都平原和全省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完善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撂荒地整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确保“农田农用”“良田粮用”。
我们大力实施“天府良田”建设行动。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土地轮耕休耕等,着力打造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去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487.2万亩、累计建成5476.6万亩。
我们加强水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引大济岷、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持续抓好“五小”水利设施规划建设,切实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同步强化道路、通信、气象等支撑保障,不断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
我们持续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坚持“藏粮于技”,扎实推进以农业装备为引领的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工程。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深入实施川种振兴行动,加快建设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生猪五大种业集群。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和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强化农业科技联合攻关,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记者:四川特色农产品众多,请问四川如何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
王晓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我们从四川农业发展实际和特色优势出发,以发展现代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创新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整体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我们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严格实行分类考评激励,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奖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取得新突破。去年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总数达17个,认定一批省星级园区,全省已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500余个,形成国省市县四级园区梯次推进、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
我们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抓好品牌建设质量管控和市场开拓,打造“天府粮仓”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做优川粮油、川畜牧、川茶、川菜、川果、川竹、川药等“川字号”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四川的东坡泡菜、郫县豆瓣、安岳柠檬、会理石榴、盐源苹果、攀枝花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深受各地群众喜爱。
我们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完善烘干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高水平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不断增强四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请问四川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王晓晖:四川不同区域乡村发展差异很大,乡村建设不可能齐步走,更不能千村一面、贪大求洋。我们制定了《四川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立足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完备、设施完善、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使农村留得住乡风乡韵乡愁。
一手抓乡村“塑形”,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倾斜,大力实施农村路水电气讯“五网”建设,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扎实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清洁“五大行动”。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化农村河湖“清四乱”工作。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强化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
一手抓乡村“铸魂”,营造健康向上文明新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行动。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抓好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专项治理。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记者: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请问四川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有什么创新举措?
王晓晖:这些年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极大改善了农村面貌,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2元、增长6.2%,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7下降到2022年的2.3。
我们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联农带农惠农机制。持续推进50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060个重点帮扶村振兴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等工作,目前全省规模性返贫风险总体可控。
我们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大对农民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成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合作联合发展、资金入股借力发展等多种模式,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组织成员得到实惠。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深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工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我们深入实施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围绕“人、地、钱”等探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的制度机制,推动试点地区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本实现县域统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低于同类地区水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我们全力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明确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围绕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重点任务,试点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引导全省人民勤劳致富、发展致富、创新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