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范式加速演变,全球科技园区迅猛崛起,园区的创新策源能力、资源汇聚能力、开放合作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5月29日,在由北京市政府、科技部、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联合主办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作为我国首家科技园区,中关村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1.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87家上市企业、102家独角兽企业,以上三者均居全国高新区首位;总收入8.7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比重六分之一,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三分之一……论坛现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用一组数字印证了中关村在创新引领方面的不凡实力。从1980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始终为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先行探路。
在张继红看来,制度创新是中关村持续领跑的核心密码。张继红介绍,中关村先后有30余项试点政策复制推广到全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税收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一批重大政策的落地极大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在北京,每天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达290余家,相当于不到5分钟就诞生一家。”张继红说。
开放创新生态是中关村走上快车道的重要助力。据介绍,在中关村,600多家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让科创企业心无旁骛、专注研发;67只投决子基金,基金总规模达914.3亿元,帮助初创企业走过最艰难的“从0到1”;19个海外联络处为企业链接广阔国际创新资源不断“添柴加薪”。
“中关村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全球开放合作,为全球科技创新构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表示,科技园区作为全球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功能节点,在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将始终保持开放的胸襟,与来自全球的科技园区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深入开展国际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理念,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中关村的探索是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论坛上,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了《中国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发展报告(2021)》,从研发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创业服务、高新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情况。报告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高新区以开放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创新合作的主阵地和排头兵。统计显示,2022年,177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16.8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9%,在承压中彰显开放价值和创新韧性。
“国家高新区经过30年持续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具备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建设基础。”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吕先志看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中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选择。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要担负起更大责任,进一步聚焦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构建高效能原始创新载体,围绕“硬科技”领域,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群体。
作为科技企业最优、研发投入最密、创新成果最多的区域,国家高新区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基本盘。近年来,西安高新区聚焦“硬科技”不断攻关,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12英寸硅电子级抛光片、“启明930”人工智能芯片、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特高压柔性直流输配电技术、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论坛现场,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如数家珍:“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西安高新区已经涌现出158项‘硬科技’技术和产品。”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息息相关。马鲜萍表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以构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重点,规划建设“丝路科学城”双中心核心区,集聚了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阿秒光源大科学装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创新体系。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和西安高新区一样,越来越多后劲十足的科创企业正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打怪升级”,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