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何成外籍人才创业热土
今年初,在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开展的“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评选中,苏州连续11年位居前列。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苏州363万人才总量中,有10428人持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4344人,分别占江苏的44.1%、50.2%,均居江苏首位。在苏州工作的外国人才总数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
这些“洋苏州们”是如何深度融入苏州的创新发展?外籍人才的扎根,又为这座流淌着千年古韵的江南城市注入了怎样的国际范儿?
言而有信
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人才在凝聚创新势能、构建开放新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018年,来自意大利的卢恰诺加入卡乐电子(苏州)有限责任公司。他紧抓“双碳”战略带来的机遇,先后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合作,研发最新技术,降低能耗。“苏州高新区人才济济,营商环境好,产业链完善,我们生产所需的元器件在这里都能找到供应商。我的妻子和女儿也在这里生活,我们一同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卢恰诺说。
“言而有信是苏州的最大魅力。”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美籍专家夏洁毫不吝啬地为苏州点赞。创业5年来,园区对企业承诺的各项政策已全部兑现。去年,她的公司拿到了10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完成了5000万元销售额。
“天下英才聚苏州”,这是苏州为建设开放包容创新生态立下的目标;“人到苏州必有为”,这是苏州对天下英才许下的承诺。
共生共融
走进太仓中德合作展示馆,德国地图和太仓地图映入眼帘。地图上群星闪耀,一边是投资太仓的德国企业总部所在位置,一边是德企落户太仓后聚集的区域。工作人员介绍:这上面有多少颗星星点亮,就意味着有多少家德企在太仓投资建厂。
太仓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弹簧制造商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太仓。30年间,485家德企纷至沓来,不仅形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工业母机等特色产业集群,以0.24%的土地创造了太仓8%的GDP,还让一大批德籍人才缘定太仓,成为当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2002年,龙胜利第一次来到中国。从读书实习到参加工作,龙胜利辗转多地,最终选定太仓。作为卓能电子(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龙胜利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德国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主要为航空电子、轨道交通、高端医疗等开发制造高精密电子元器件。“过去10年,我们紧跟中国的战略需求,在同步德国总部的经验、流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本土化布局,取得了很好的回报。目前我们的产品有80%在中国国内销售,2022年实现营收2.08亿欧元,约占总部的10%,创历史新高。”龙胜利说。
太仓市科技局副局长何伟伟介绍,太仓95%以上的规上德企进行了本土化研发及创新成果的本地化应用,每年研发投入近10亿元,太仓市600余家本土企业与德企在产业配套、技术研发、人才交流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形成了中德企业共生共融的发展格局。
2021年,毕业于德国亚琛大学的沈李耀威在太仓创办云耀深维(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以来,沈李耀威先后入选太仓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金属3D打印,产品精度可达微米级。“我们研发的产品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已获得数千万元融资。”沈李耀威说。
中德合作激发的强大集聚效应无疑是吸引外籍人才在太仓创新创业的重要驱动力。一辆汽车70%以上的零部件都可以在太仓找到,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已落户太仓,56家隐形冠军企业聚集于此,太仓市德籍人才占外籍人才总数的比例近30%……如今,“德企之乡”已经成为太仓的一张金名片。
苏式“硬核”
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的“一号产业”,坐落于独墅湖畔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高地。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圆形展厅,22款已经上市的创新药一字排开,流式细胞仪、移动CT扫描仪、循环增强荧光分析仪等一批高端医疗器械彰显着苏州最“硬核”的研发实力。
典晶生物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美籍专家张金忠表示,他留在苏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可以心无旁骛搞研发。“我们主要从事重组人胶原蛋白制成的生物合成角膜,用以治疗相关视力缺陷。这里能给创业者提供真正需要的帮助,每一场会议都极具效率,专业交流方面的水平也很高。我们公司发展很快,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了总部和研发中心。”张金忠说。
透过张金忠和夏洁的创业经历,不难看出“苏式服务”的核心要义无外乎这八个字: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苏州很早就意识到人才竞争不仅要拼政策,更要拼生态。
2020年,苏州市政府打响了“苏州最舒心”的服务品牌,进一步畅通外国人才来苏工作通道。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融合服务中心,联合专窗让各类外国人才的申办时限缩短一半,以高效率、快速度助力企业引进外国人才。
不仅如此,为了拓宽外国高端人才引进渠道,提升外国人才与产业匹配度,苏州还做出一系列破冰之举:率先开展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全面打通海内外人才评价体系;启动外籍院士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室申报工作;实施柔性引进海外人才的“海鸥计划”,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导向机制。
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相继启动建设和苏州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苏州将承担起更多科技自立自强、为国攻坚的使命,也意味着将有更多“高精尖缺”外国人才深度参与创新攻关。期待越来越多的“洋苏州”们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与这座千年古城共同演绎相互成就、双向奔赴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