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走向深蓝

——辽宁发展港口经济一线见闻

□ 本报记者 孙潜彤

停靠在辽港集团营口港的“中外运南海”号货船。 本报记者 孙潜彤摄

5月5日,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下韩旺村,农民在冬凌草种植基地采摘冬凌草。济源冬凌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当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冬凌草种植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苗秋闹摄(中经视觉)

4月18日,辽港集团营口港。

岸桥8号龙门吊的最高平台离地60多米,“呜呜”的大风吹得人站不稳。俯瞰脚下的码头,车来车往,集装箱被抓钩“擒”住,精准拿捏,快速移动,像摆玩具一样整齐摆放进“中外运南海”号货船舱里。

“好的好的,我们三班倒一刻不停,保证货齐即离港。”集装箱码头装卸指导员陈述跟船务代理通话。因为货多船多,必须加快中转,减少货船在港停泊时间,码头与客户想法一致。

在辽宁,经济脉动的“晴雨表”——各大港口暖意融融,繁忙作业的场景随处可见。今年一季度,辽港集团海铁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超13%,为全国最高水平;新开通两条外贸航线,带动外贸集装箱箱量同比增幅超15%,外贸商品车转运量同比增幅近八成。

借助国家各项稳经济政策,辽宁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正逐步企稳回升,与港口同频共振,临港产业日趋活跃。

立足特色增活力

粮食、钢材、矿产……从东北大地源源不断运往各地。

作为“北粮南运”重要枢纽节点,营口港是直观的“切片”。

“调动资源靠前服务,与南方主要粮食港口形成联动,开通并加密粮食班轮航线,切实保障‘北粮南运’。”营口港粮食公司总经理王树军说,公司一季度完成粮食吞吐量264.8万吨,同比增加67.3万吨,增幅34.1%,实现了开门红。

“我们刚开完市场分析会,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王树军说,公司从领导班子到货源开发小组积极深入腹地进行走访揽货。据他观察,最近粮食运输渐趋稳定,客户越来越集中于中粮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为提高船舶装卸效率,该公司根据货物仓储情况就近安排泊位,提前规划港内倒运路线;充分调动人力、机械配置等生产资源,全力增派倒运车辆,保持作业的连续性。散船昼夜装卸船能力可达到10万吨。

东北钢铁企业多,钢材集疏运也是辽港集团的大块业务。今年一季度,辽港集团营口港累计完工各类钢材外贸船舶137艘次,各类外贸钢材吞吐量170.4万吨,同比增长57.8%。

在营口港钢材码头,记者注意到两个细节,起重机抓取板材用的是电磁吸盘,抓取卷材用的是“尼龙吊带”。“这些细节创新都是为了不伤钢材。”做过多年钢材货运代理的严志刚对港口服务大加点赞。他说,传统硬抓钩容易给钢材带来“抓痕”,最终“伤”的是客户。港口处处替客户着想,也就“抓住了客户的心”。

效率,是客户关注的焦点。建设智慧港口,辽港集团持续推进港口软硬件升级。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去年智慧港口主体项目建设完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智慧化模块、无人驾驶、岸桥远控的深入应用。今年一季度,自动化堆场累计操作72.28万自然箱,平均单机效率23.93自然箱/小时,同比提升6.67%。

延伸触角挖潜力

建设货畅其流的东北海陆大通道,仅有港口一头热还不行。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万斌说,推动形成海陆互济的东北海陆大通道,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省港口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继续拓展班轮航线,深化水运、公路、铁路合作。力争2025年集装箱班轮航线突破200条,商品车中转量突破90万辆,中欧班列突破1000列。

日前,从黑龙江大庆发出的集装箱班列如期抵达大连港,标志着辽港集团“大庆—大连”海铁联运班列成功开通,为腹地货物走出去开辟了一条货运列车和海运班轮无缝对接的便捷通道。首趟班列满载60个40英尺集装箱的赖氨酸、苏氨酸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卸车后以海运方式发往东南亚国家。

大连港集发物流公司物流部经理李广超告诉记者,公司增设了大庆办事处,着重提升服务与保障能力,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高性价比定制服务产品。今年以来,该公司积极向东北腹地延伸服务触角,与其他公司合作拓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模式,压缩货物在港集结时间,提高了全程物流效率。

抓住“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机遇,辽港集团推动大连中欧班列争揽往返过境中转货源,利用便利的近洋航线资源、保税区功能,开发过境直转、保税换装、保税结转过境货物,丰富过境货物品类。同时,加强货物在公、铁、海衔接环节的流畅度,全面提升货物集站效率。一季度,辽宁共开行中欧班列397列,同比增长71.9%。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9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6%。

伴随贸易回暖,辽宁各港口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辟外贸新航线。除了商品车出口新航线外,还以包船直采方式开通了车厘子等水果集装箱“快线”。

港城协作谋合力

辽宁6个沿海城市,都有港口相伴。沿海经济带怎样串珠成链,加快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让港口泊位与产业靠得更近一些。近年来,辽宁交通系统规划先行,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泊位的建设改造,重点突出港口与临港产业、物流园区的对接。

最近,营口市临港产业大项目落子频频。以港产城融合发展为依托,营口全力推进总投资1555亿元的172个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计划今年投资267亿元。其中,鲅鱼圈港区钢杂泊位改造等6个港口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64亿元;临港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1044亿元的建发盛海搬迁扩建等110个项目,计划今年投资155亿元。

港产城融合的抓手在项目。营口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政说,营口聚焦高质量建设沿海经济带,加快仙人岛疏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因城而聚,因港而兴。嘉里粮油(营口)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今年一季度经营口港进口32万吨大豆,深加工产品再经营口港外销各地。该公司物流总监孙少辉说,依托港口的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企业粮食及其深加工产品大进大出,不囤货不压船,以销定产高效周转,企业发展步伐稳健。把东北大粮仓的附加值向深度开掘,营口已有一批临港企业在此集聚。今年,营口仍将推进屹仓粮食加工等28个重点项目建设。

同东南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的海洋经济水平还存在差距。深耕海洋牧场也成为辽宁沿海城市的共识。共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辽宁沿海六市确定“六项协同机制”。引领产业、功能、交通、环境、“新基建”等紧密衔接,海洋经济与临港经济实现优势互补、整体增效。

在大连,随着冷藏船水产品船舶接卸作业全面恢复,冷藏船水产品国际中转+国内分拨业务正式重启。辽港集团大连港致力于将大连口岸打造成为冷链物流中心,一季度冷链物流中心业务同比增幅达21.6%。

“海上辽宁”一步步从近海走向公海,走向深蓝。

2023-05-06 □ 本报记者 孙潜彤

——辽宁发展港口经济一线见闻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73613.html 1 <p> 临港产业走向深蓝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