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降下去 农业绿起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日前发布《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文件,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率先开展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作出部署。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四季往复,农业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近年,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在资源环境节约、化学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低碳化等关键环节,农业领域正发生着从大水大肥到减排固碳的绿色转型。
产地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入力度,建立起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2021年,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方法。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24.7亿元继续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安排110多亿元资金支持耕地轮作休耕,实施面积近7000万亩。除财政资金投入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权、绿色基金以及碳交易等多元主体的投融资模式也在蓬勃发展,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了市场活水。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说,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持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集成推广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在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支持规模养殖场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完善粪肥还田利用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加大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力度。在“白色污染”治理方面,聚焦重点用膜地区,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建立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台账。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哲晰介绍,伴随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农业产地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各地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国化肥、农药当季利用效率均提高到40%以上,使用量连年负增长,实现历史性转折。源头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和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双管齐下,2021年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1%,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通过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农膜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农膜回收率超过80%。
着眼农业生产全过程,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为解决化肥农药过量施用、耕种方式粗放问题,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成立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2022年农业托管服务覆盖15500亩,涉及小麦玉米播种、施肥、秸秆还田、无人机植保飞防等服务环节,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了当季利用效率。“解决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才能让农业生产方式绿起来。”老赵庄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田永华说。
绿色价值逐渐得到认可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表示,要用绿色方式实现金色丰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要改变过去以大水大肥大药来换取高产的方式,加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加快普及一批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哲晰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看似资源环境问题,其实本质也是经济问题。“十三五”时期“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如今,随着农业绿色发展向纵深推进,要更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优质优价尚未充分体现。由于市场信号传递不畅、消费者认识不足以及产品销路不畅等,符合绿色低碳生产工艺的高质量农产品普遍面临“叫好不叫座”问题。应进一步探索以生态价值实现为重点,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市场驱动机制。
1995年出生的彭乐臣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江西省吉安市樟山镇东水村当起了“新农人”,探索“稻蛙共生”新型生态种养模式。“稻蛙共生”,蛙护稻,稻养蛙,可以“一田两用、一亩双收”。蛙吃虫,可以防治农作物虫害,排泄物是有机肥,又能提升土壤肥力。同时,田间水稻还能为蛙提供遮阴场所,既提升了水稻品质,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经过他多年精心管护,实现了稻香蛙肥,25万斤黑斑蛙远销湖南、湖北等地,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
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绿色发展团队首席专家金书秦看来,农业绿色发展有3个阶段。1.0阶段是去污,通过控制化学品使用,减少资源投入,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该阶段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2.0阶段是提质,是农业绿色投入的价值转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产地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利用绿色农产品市场溢价实现农业绿色投入价值。该阶段逐步从农业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3.0阶段是增效,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特征,将绿色内化在农业生产函数中,实现环境保护和产出增加、质量提高协调一致,让绿水青山真正具备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内在动力。
减排固碳提升农业效益
《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提出,我国农业碳排放是基础性、生存性排放。过去,以较低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保障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所谓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单位面积或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单位农业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人均农业人口碳排放等,均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报告发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说。
总体上看,我国低碳农业涉及生产环节多、覆盖面广,需要更深刻的调整和变革,需要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梅旭荣说,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在减排固碳的同时,做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以农田土壤固碳为例。目前,我国农田碳汇技术创新和引领性不足,国家科技计划和专业研究机构投入强度较低,成熟高效的农田碳汇技术和产品不够。农田草地固碳的巨大潜力尚待挖掘,突破性固碳技术缺乏,激励政策措施仍需深化。
“种养结合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农业经营理念,也是低碳绿色循环农业的表现形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专业化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纽带逐渐断裂。”金书秦表示,要以多种形式弥合种养链,逐渐回归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一是在农场层面实现种养一体。鼓励有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探索生态农场建设,将畜禽粪污用于作物种植。二是在主体间实现种养结合。发挥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桥梁作用,鼓励其前端与养殖企业签订供销合同,后端与种植主体签订服务合同。三是在区域层面合理规划种养格局。县乡遵循“以地定养”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产业配比,结合区域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
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种植业减排固碳、养殖业减排降碳、农机节能减排,以及加工流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农业农村部门将一手抓减碳,一手抓固碳。在减碳方面,推广科学施肥方式,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减少种养环节温室气体排放。推广绿色节能农机,降低农业生产化石能源消耗;在固碳方面,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等,增加农田碳汇。发展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高效生态渔业,实现渔业生物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