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兴起带万家
——访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
在印度尼西亚中加里曼丹省卡普阿斯县,坐落着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第一种植园。经过多年探索,园区通过合作种植理念和实践,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升产量,为园区所在地区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聚龙合作区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印尼农业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惠及双方的一个生动写照。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片片棕榈树整齐排列,微风吹过,绿浪如波。
据合作区总裁雷文忠介绍,园区开建时,这里还是大片的沼泽地和次生林。许多地方水深及膝,每走一步都得使劲拔腿,一不小心,还会被水生植物绊住,开发难度极大。目前,园区开发的合作种植面积已经达2554公顷,其中2452公顷作物进入成熟期。
作为中印尼农业合作的先行者,2006年,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对外农业产业投资,在印尼布局以棕榈种植园开发为主要标志的油棕上游产业。
棕榈油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在餐饮业、食品工业和油脂化工业等领域用途广泛。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国之一,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聚龙集团是一家集油料作物种植、油脂加工、港口物流、粮油贸易、油脂产品研发、品牌包装油推广与粮油产业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跨国油脂企业。
2013年,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际,聚龙集团开始大力推进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项目建设,按照“一区多园、合作开发、全产业链构建”模式,拟建成为以农业开发、精深加工、收购、仓储物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型园区。
聚龙合作区规划面积4.21平方公里,项目建设预计投资14亿美元,包括中加里曼丹园区、南加里曼丹园区、西加里曼丹园区、北加里曼丹园区与苏门答腊岛楠榜省的楠榜港园区五大园区。2016年8月,合作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第一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迄今为止,聚龙合作区已拥有11个棕榈种植园、4个棕榈油压榨厂、2个棕仁压榨厂、1座海港及5座内河港口,实现年加工棕榈果100万吨,年产棕榈油近20万吨;招聘当地工人11000多人,与55个村庄建立合作种植,覆盖人群近5万人。
合作种植在企业与当地村民之间建立了一种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不仅实现了公司的自身发展,也为当地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种植园区涉及周边两个镇14个村,有1600多个家庭参与合作种植,当地村民对聚龙集团认可度很高。来自马努苏村的村民林托表示,当地人非常欢迎公司的合作种植理念,村里不少闲置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村民的收入也明显增加。
据雷文忠介绍,此前,附近的村民主要靠打鱼、种水稻为生。公司进驻后,雇佣了附近村子的不少劳动力,一些村民已做到了管理层。
德拉斯村村长萨哈鲁斯说,公司的发展对当地村民生活改善帮助很大。原来这里交通不便,村民收入很低,能买得起摩托车的人寥寥无几,很多村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谋生。随着公司发展,当地人更愿意留在公司上班。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大房子,很多人甚至有能力去县城买房,买私家车。
西卡普阿斯镇镇长艾迪介绍,作为合作种植的一种模式,村建基金为周边村庄发展和基础建设提供了很大支持。凭借村建基金的分红支持,镇上的医院购买了救护车,解决了村民就医问题,村里新修了道路、桥梁,维修了清真寺及教堂。
不仅如此,聚龙合作区还吸引了许多来自印尼全国各地的劳动力。阿赫玛德是一名来自东爪哇的铲果工,在第一种植园工作已近10年。由于园区条件越来越好,他正准备将老婆和孩子接过来。他说,这里的条件比老家好很多,园区里还有小学,孩子上学也不成问题。
阿赫玛德说,他最初住过木头房,蚊虫很多;后来改成了铁皮房,虽然坚固但不隔热。以前,宿舍用电有时间限制,用水基本上靠雨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近年来,公司开始持续改善工人住房条件,水电供应都跟上了,许多工人都用上了冰箱、电视、电风扇等电器。
据介绍,截至2022年11月,园区已新建工人宿舍3082户,另外还有1239户正在建设中。每户有2个房间或4个房间,新宿舍主要为半水泥房和水泥房。
里帕也是一位来自东爪哇的铲果工。她和丈夫来这儿工作有四五年了,两个人月工资收入约相当于人民币4500元。她说:“按目前这个收入,以后在老家买地盖房、让孩子上大学不再是梦想。”她希望能在这里长久工作下去。“这里工作环境好,中方管理人员也非常友善。”
聚龙合作区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语言学习,包括中国人学印尼语和印尼人学汉语,以加强双方的有效沟通。据雷文忠介绍,得知公司将组织中文培训的消息后,印尼籍员工报名踊跃,首期筛选的60名员工已于去年11月开始进行为期3个月培训,后期计划再进行3期培训。
雷文忠表示,“当地老百姓欢迎,我们也有了棕榈油来源,合作种植模式带来了双赢。”中印尼两国在农业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