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要颜靓质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具体从哪里入手?日前,辽宁省制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的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明确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从农村农民可见可感的“小切口”入手扎实开展乡村建设。
近年来,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已见成效,但接续提升新生活仍在路上。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目标分解锁定在一个个明晰的小任务上,是辽宁乡村振兴行动部署的特点。比如,农村公路要修多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多少,都有责任状、施工图、时间表。每月累进,每季考核。
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乡村建设仍存在短板。表现在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突出、软硬件基础设施薄弱。面对差距,不妨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打基础做起,走出有地域特色的振兴之路。
例如,影响农村宜居指数的上下水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里子”,面子上再怎么花枝招展也谈不上魅力乡村。不仅城里人待不下,而且村里人也会留不住。所以,一方面要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兜起农村供水保障;另一方面要广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黑臭水体,畅通农村排污渠道。看不见的大手笔大功夫,首先要下在乡村建设的底座。有些县乡改厕“求快不求好”,厕所改造没考虑严寒因素,污水处理没跟上,不少新建厕所闲置不用变成摆设。可见,弥补乡村建设的短板,仅有资金投入还不够,更要靠问需于民的细功夫、真功夫。
把乡村建设的“里子”绣好、底子打好,不仅农民住着舒坦,也能通过城乡互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乘势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建设“乡村+度假”“乡村+康养”“乡村+文旅”等新场景新业态,将农村美与农民富有机联接。近年来,辽宁通过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推动不少乡村实现了“颜值气质”双提升,将乡村底蕴向深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