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宫面丰富百姓餐桌
“大家快来看呀,这里的大师傅能将一个面团拉出200多米长的面线并在晾晒架上盘旋50来圈。”在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青竹宫面厂,购货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城乡学校、社区群众组队到这里的宫面文化创意园观摩和研学,邢台市平乡县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成员李明跃对同伴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藁城宫面企业门庭趋热,并非偶然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藁城宫面已经由皇宫御用贡品走上了寻常百姓餐桌。因此,我们藁城的宫面产业园、文化创意园也多了不少人间烟火气,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美食爱好者和旅游观光者。”藁城区宫面协会常务副会长、非遗传承人严成敏告诉记者。
藁城宫面,又名藕面,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有1500余年发展历史。严成敏认为,藁城宫面名气不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原料好,藁城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孕育出了一种面筋和蛋白质含量极高的强筋麦,做出的面食与别处有不一样的品质;二是手艺好,宫面是经过千百年传承的老手艺,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摸索,形成了一套含和面、饧面、盘条、醒面、拉伸等20道工序的复杂工艺。一份宫面的制作过程长达20多个小时,出来的面条具有细匀空心、色泽油亮、耐火不糟、回锅不烂、味道鲜美等特色。正因如此,这一制作技艺于2013年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粮如意宫面品牌先后荣获“中国著名商标”“中国历史老字号产品”等称号。
在青竹宫面文化园中,围着生产车间建起的观光走廊宽敞明亮。其间,一幅幅精美的挂图、一盏盏鲜艳的宫灯将这里装点得极富文韵古意,走在其间,能一边了解宫面的悠久发展历史,一边欣赏宫面技师的现场制作。数十名员工在宽大的车间中按照工艺流程一项一项向前推进,最后用手工抻出的宫面犹如银丝泻落,不一会儿,满车间4米高度的挂架上就布满均匀细长的面丝。操作工人技艺娴熟、动作流利,让人眼花缭乱、沉浸其间、流连忘返。
“以前经常吃宫面,但不知道宫面是如何做出来的。今天到了现场,通过考察观摩并亲自动手体验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宫面制作过程的繁复和不易,确实是好材料与好手艺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觉得食用宫面,确实是件非常惬意享受的事情。”正在青竹宫面文化园观摩游学的石家庄市民王建华说。
“发展任何产业,都要全面了解它的历史进程和现实作用,然后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再决定扶持力度。”正在该厂研究扩产的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书清表示,“我们的宫面产业不仅是消费者欢迎的传统产业,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值得大力支持。藁城属于华北平原优质小麦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这是丰富农产品市场供应、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大好事,1斤小麦做成宫面,增值率可达10倍左右,何乐而不为?”
记者了解到,藁城区采取了三大措施重点扶持宫面产业发展,包括调整种植结构、制定行业标准、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全区年均播种48.7万亩小麦,其中有80%改种强筋小麦,为宫面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针对宫面产业小群体、大体量,产品质量容易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专门制定宫面制作生产技术标准,确保产品质量达标进入市场;着力扶大扶强,通过经济杠杆撬动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改善工艺装备、延伸文化旅游,全面推动宫面生产企业提档升级、规模发展。
截至目前,藁城区已经培育出了传承宫面有限公司等14家规模化生产企业,研制宫面新品种20余个,年产量达1.6万吨,产值2亿元以上,产业从业人员超万人。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过去我们的宫面厂每天产量1吨,产品还有积压。如今,通过工艺装备创新,每天生产4吨,产品反而供不应求。尤其是在我们开通了抖音直播带货平台后,每天上线两三个小时就能把当天产出的货品售罄。同时,我们还建起了宫面文化园,发展旅游新业态,没有想到这一做法同样受到消费者欢迎。最近3年来,尽管受疫情影响,文化园每年依然能够接待参观者1万多人次。”青竹宫面厂经理步俊英说。
“过去藁城宫面产量小、价格高,老百姓平时不舍得吃。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宫面进入了日常生活,我们一家四口,几乎每月都要花两百多元,买上十斤左右的宫面,因为家人都喜欢它那爽滑劲道的口感和香味浓郁的味道。”正在石家庄桥西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油摊位上购买藁城宫面的李淑珍告诉记者,这次她一共批发了4箱宫面,其中有2箱要邮寄给远在广州工作的闺女。
“社会平稳、市场繁荣、需求旺盛,这是一个产业顺畅流通的良性表现。通过结构调整,我们的宫面产业在5年间实现了产量翻番。但从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市场有需求、企业有愿望的发展契机,打好增产扩容、产业升级的主动仗,推动宫面产业跨越发展。”石家庄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藁城区委书记王锦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