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公司总技师管延安——
听“音”辨隙有绝活
性格内敛、不善交谈,是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总技师管延安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可一聊起沉管安装工作,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在沉管内的安装检查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举足轻重,沉管上的设备不能有一点马虎……”
管延安参与了包括港珠澳大桥在内的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始终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带领团队,做好每一项工程建设。他经常说:“质量无小事,要存敬畏之心。越是细小的活儿,越需要耐心细致。”他坚守在工程建设一线,把工匠精神注入每一项工作。
严谨专注求极致
管延安是农民出身,18岁当上钳工学徒。经过20多年实践积累,他不仅精通各门钳工工艺,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等技术也得心应手。
2013年年初,管延安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的一员。他带领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钳工团队主要负责大桥岛隧项目沉管舾装和管内压载水系统等相关作业。
沉管舾装是确保沉管在海底安装对接成功的关键工序,对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接缝处间隙误差不得超过正负1毫米。
管延安带领团队以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重复练习,快速准确地完成了相关工作。
在第15节沉管第三次浮运安装期间,管内压载水系统突发故障,水箱不能进水,管节继续沉放工作只能暂停。怎么办?
“必须要进入半浮在海水中的沉管内维修。”管延安沉稳应对、熟练操作,他带领班组人员从打开“人”形孔盖板到管内检修再到封实,全程不超过3小时,效率之高令人惊讶。“这得益于我们之前无数次的演练,在每节沉管安装前至少要做3次演练。这是第15节沉管,我们至少已经做过45次演练。”管延安说。
除反复演练外,管延安还常跟年轻同事说一句话:“再检查一遍!”同班组的同事甘增超说:“管师傅上个螺丝都要检查三遍。”
在多年的一线实践中,管延安练就多项绝活。例如,在深海中安装阀门拧螺丝,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1毫米。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硬是凭着手上的感觉,创造了零缝隙的奇迹。
他还练就了“听”的绝活,在一次又一次的工程复检中,只要用工具敲击拧过的螺丝,通过细微的声音变化就能判断出螺丝是否拧紧。
凭借安装零缝隙和听音辨隙的绝活,管延安完成了港珠澳大桥33节巨型沉管和6000吨最终接头的舾装任务,做到手中拧过的60多万颗螺丝零失误,保证了每一节沉管的成功安装。
“专注,做什么事情都静得下心。”这是甘增超对管延安的评价。“有时候,管师傅已经把一个阀门安装得严丝合缝了,但为了培养手感,让身体产生肌肉记忆,记住安装时的各种细节,他经常把阀门拆下来再安装三四遍。”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管延安对自己的要求。他常说:“安装好一个阀门不难,难的是把每一次安装都当成第一次。”
钻研学习不停歇
港珠澳大桥建设完成后,管延安又投入大连湾海底隧道建设中。
在大连湾首节沉管沉放前,管延安带领舾装班、起重班在管顶来回穿梭,对管节的管内和管顶舾装件进行多轮检查。
“沉管上的设备不能有一点马虎!”管延安将“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理念,延续到大连湾海底隧道建设中。
安装当日一早,管延安带着设备部对安装船上的机械例行检测。在绕着船舶和管顶走过一圈后,他安排徒弟王连江去烧两壶热水,拿到管顶拉合千斤顶的位置。
“拉合设备已经结冰了。”管延安说。
原来拉合千斤顶在低温和海浪的作用下,已经被一层约3厘米厚的冰包裹,要用热水把设备连接处的冰除掉。“拉合千斤顶是沉管管节对接过程中的关键设备,每一个小零件的性能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安装精度。工程项目容不得半点马虎,所有小问题都应该当成大问题对待。”管延安对细节追求极致。
“管师傅这股认真仔细的劲头,特别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王连江说。
在大连湾海底隧道安装最后一个沉管管节的过程中,面对“施工水域狭窄、系泊工艺复杂、安装空间小、沉放控制难度大”等多个难题,管延安和项目技术团队一道分析现场情况。“技术员不断优化锚系布设方案,调整带缆位置和顺序,进一步优化流程。我就做好细节上的工作,再多检查几次零部件,敲一敲、听一听,看看牢不牢固,核对设备位置准不准确。”管延安说。
在工作上,管延安的较真是出了名的。每一件设备、每一颗螺丝安装完后,他都坚持做到反复检查三至五遍才放心。管延安还养成了一个习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记录,将具体细节详细记录在施工日记本上,里面不但有文字还有自创的“图解”。从入行到现在,他已记录了几大本笔记。工作闲暇之余,他还经常拿出自己攒下的工作日志,仔细琢磨研究,将其中的技术要领和心得传授给年轻的工友。
“干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的技术不够用,越想多学习。碰到问题就查资料、看书,就想多学点知识和技术,干好自己的工作。”管延安说。
尽心尽力带队伍
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管延安还有一个身份: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
工作室立足沉管隧道建设,以攻克和掌握沉管安装成套施工技术为目标,成立了基础、浮运、安装、测控4个专项小组,依托总工讲堂、技术交流等载体,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取得多项科研技术成果,也为企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在管延安的带领下,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已经取得19项专利,团队20名成员全部成长为跨海通道和船机修造骨干。
“大家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都比我强,我要做的就是把大家团结起来,凝聚集体智慧,多出成果,多培养技能人才。”管延安谦虚地说。
“我平时最喜欢听机械加工和锤子敲击的声音。”尽管收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管延安仍然忙碌在生产一线,坚守并传承“工匠精神”,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名片擦得更亮。
“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并不难,但无论多少螺丝都拧得严丝合缝,把安装工作做到完美。”谈起对未来的打算,管延安的语气坚定:“成绩都是干出来的!我们要继续团结奋斗,为工程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