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展演韵味足
家住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千户营的陈海霖今年第一次登台当演员,在本村社火高台《水淹陈塘关》中扮演哪吒。
正月十三一大早,化好妆的陈海霖在父亲和邻居的帮助下穿衣绑带。不到1小时,装扮好的他被固定到6米高的高台上,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拿红缨枪的小哪吒活灵活现。
12点整,村庄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千户营的社火出场了。敲锣打鼓的组织者彩旗一挥,踩高跷队、扭秧歌队、高台队陆续进场在村庙里展演,结束后开始沿村庄绕一圈。19组高台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绕村一圈,十里八村和西宁市民赶来看社火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社火是青海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舞龙、高跷、旱船、秧歌等的统称。正月,青海各地以村或者乡为单位组成社火表演队,内容有舞龙、舞狮、旱船、金钱棍,演员们披红挂彩,画脸装扮,精彩纷呈,社火演到哪里观众就跟到哪里。社火在流传过程中糅合了青海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与艺术形式,颇具高原特色。
2008年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户营高台,是河湟地区社火中的一支,主要以“高、悬、妙、奇”著称于世,集戏剧、杂技、舞蹈于一身,被称为“空中戏剧”。高台底部是木制台板,中央是一根高三米左右的铁杆,铁杆上面有踏板,踏板上是3到12岁的男童演员,孩子们站在踏板上扮演成各种人物,英姿飒爽。
“我们千户营高台既有《铡美案》《麻姑献寿》《隋唐传》《杨家将》《岳家将》《水浒》等传统内容,也有《强国强军》《三江源》等创新内容。”千户营火神会会长陈虎邦说。
陈虎邦介绍,高台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10代,“我们千户营村民的祖先于明代洪武年间从南京迁移到千户营村,祖先们带来了制作高台的手艺,千户营高台从此流传至今”。
元宵佳节是村寨里的社火队展演最密集的时候。湟中区文化局副局长毛迎霞说:“从演员的服装道具能看出时代的发展,以前耍社火的演员头扎彩色头巾,腰勒一块被面作裙子,脸上搽胭脂、白粉就出场了。现在音响设备、道具齐全,演员服装鲜艳夺目,装扮起来很好看。”
可与千户营高台相媲美的鲁沙尔镇高跷队,在青海省农村社火队中也是名声在外。鲁沙尔高跷由于跷身较高,一般都由年轻小伙装扮,也有八九岁的孩子。演员绝大多数是鲁沙尔镇的村民、高跷表演爱好者,也有假期里的学生。高跷队每年从腊月开始演练,演唱内容有传统的《放风筝》《织手巾》《十道黑》《绣荷包》《搬船》等民间小调。演唱时,齐声高亢的男声伴着锣鼓声响彻山谷,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