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减量服务重在未雨绸缪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引起市场关注。
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高危行业对保险机构风险保障、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财产保险公司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积极对接实体经济保险需求,积极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据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为彰显保险的风险管理特征,满足社会公众风险减量服务需求,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银保监会研究印发《意见》。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应把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稳定作为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为目的,积极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保险行业内已有多家公司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和理赔效率,从而实现风险减量。以农业保险领域为例,防灾减损是农业保险服务功能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卫星定位结合地图,能够确定损失标的的位置,与承保验标标的综合比对,为精准承保、精准理赔提供空间位置属性标定。通过探索AI智能检测养殖业损失标的体长、体重等模式,提高损失核定的效率和便捷性。通过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能够实现种植业承保地块数据采集、作物识别和面积校验、承保过程作物长势检测、灾情检测以及灾害损失评估。
来自慕尼黑再保险的研报数据显示,2022年受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全球总体损失约2700亿美元,接近过去5年平均水平。其中保险损失约1200亿美元,明显高于2017年至2021年970亿美元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保险事后赔偿虽然能够弥补被保险人的损失,但是损失依然客观存在。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在承保端推进风险减量服务,能够提升被保险人的风险管理能力,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能够降低社会财富损失,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保险企业的赔付成本,进而提升理赔服务质量与效率。
近年来,财险业积极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当前风险减量服务形式丰富,包括风险评估、查勘、预警、救援、培训等;手段多样,除常规的人员实地服务外,还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红外探测等高科技手段;覆盖险种多,涉及车险、农险、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等险种。以中华保险为例,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整体布局与规划、结合农业保险的特点与实际有针对性开展风险管控与风险减量。通过基础设施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在强化农业保险基础信息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农业保险的“精准承保”“精准理赔”。
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行业总资产超过25万亿元。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2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曾表示,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共济,风险保障始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行业的最根本特征。保险公司必须围绕保障主业,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服务转型,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保障方案。越来越丰富的“保险+科技”应用,推动着财险业从“雪中送炭”转向“雨前送伞”。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纳入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7%。插上“保险+科技”翅膀的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运行稳健、风险可控,服务和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