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扩内需促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日前,多个金融管理部门表示,接下来将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力度。“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
鼓励住房汽车大宗消费
“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与此同时,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维护好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当前,房地产市场在需求端仍面临一定压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2%;商品房销售额118648亿元,下降26.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4%。
“要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时表示,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
释放住房消费潜力的途径之一,是降低消费成本,即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2022年以来,“房贷降了”已成为市场的共性现象,其背后是一系列支持刚性住房需求、降低购房者财务成本、释放消费潜力的政策措施。2022年5月,首套房利率的下限降至5年期以上LPR减20个基点,二套房暂时不变;2022年9月,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房利率下限。2023年1月,“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在多项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购房者的财务成本持续下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全国平均为4.26%,与2021年12月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这也是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接下来,将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个人消费成本,降低微观主体的债务负担,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力。”宣昌能说。
除了住房,汽车消费也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我国居民的大宗消费,早期是电视、空调、冰箱等大件电器,目前已切换到汽车等领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接下来应加大金融对汽车消费特别是二手车消费的支持力度。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释放出行消费潜力,其中要便利二手车交易。董希淼表示,观察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服务于新车、大品牌二手车交易,二手车市场呈现出“小、散、弱”的形态,这导致单车平均贷款金额小、操作成本高,部分金融服务不愿介入。
“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中央财办上述负责同志表示,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聚焦文体教育重点领域
相较于以住房、汽车为代表的大宗消费,以文化、体育、教育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并未受到金融机构的长期重视。但需注意,随着《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政策发布,金融支持“服务消费”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服务消费”包含了哪些领域?根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文化和旅游消费、养老育幼服务消费、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群众体育消费等均属于服务消费的范畴。具体来看,接下来将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发展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等新业态。
“面对文旅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情况,中国工商银行加大对文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重点文旅项目落地,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说,目前,该行已与文旅部合作,加强对文旅商户的金融支持。
在贵州,工商银行基于梵净山景区周边酒店民宿商户的入住数据,再结合商户的经营年限、经营情况等其他可获得数据,为梵净山酒店民宿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支持。“这种信贷产品线上审批、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执行普惠优惠利率,希望能够借此更好地减轻酒店民宿类商户的融资负担。”该行相关负责人说。
张文武表示,下一步,工商银行将创新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效。“与各方携手,激活文旅消费,加快促进行业复苏回暖,助力经济恢复向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张文武说,具体来看,将在以下三方面做好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动,支持文旅数字化升级。“进一步与各级文旅主管部门、文旅产业链龙头企业、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经营场景搭建,探索构建文旅数字化产业平台,推动文旅产业资产数字化升级,为文旅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张文武说。
二是创新融资服务,促进文旅产融结合。其中,工商银行将加大数字化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对文旅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有效增信、主动授信,帮助文旅产业链龙头企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的可得性。
三是坚持融资、融智、融商相结合,打造文旅金融生态圈。“深化金融与政务、产业、消费联动,创建文旅业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投融资合作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体系。”张文武说,同时,打造开放合作平台,邀请各类数字科技公司、文旅企业加入,建立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完善文旅金融服务生态。
完善新市民个性化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2022年,银保监会不断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联合有关部委加大对重点领域消费的金融支持,推动消费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更好满足居民“线上+线下”融合消费金融需求。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国信用卡贷款余额达8.7万亿元。
尽管相关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新市民群体具有广泛性、差异性,这决定了金融机构要持续发力,主动发现新市民金融需求、善于创造新市民金融需求、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的精准性。”肖远企说,城市创业人员、新就业白领和快递服务、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样。
“围绕新市民安居乐业这一需求,我们持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推出了“五大助力行动”,即助力新市民安心创业就业、在新城市安家落户、在常住地就地养老、提升职业技能、提升金融素养。“针对焊工、电工、机械装备维修人员等群体,招联为他们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提供金融服务,为其解决费用紧缺问题。”上述负责人说,截至2022年7月末,该公司累计服务新市民1577.62万人次,为新市民发放贷款5485.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市民群体涉及行业广、归属管理部门多、信息分散,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为其服务?多位业内人士建议,接下来应综合施策,优化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统一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健全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有助于降低消费金融的服务成本,还有助于降低社会治理成本,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抓好落实,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激励约束,让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一是要建立个人信用评级与金融授信及其他政策直接挂钩的“守信奖励”机制,促使信用良好的机构和个人在申请贷款、工商注册、就业扶持等方面享受优待。二是要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完善催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不断净化信用社会环境,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鼓励保险机构为各类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的保险保障产品。”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要继续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创新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特点的金融产品,激发重点消费领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