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多作贡献

——访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

本报记者 薛海燕

2022年,江苏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顶住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踔厉奋发,勇往直前,不懈奋斗取得的成果。

新的一年,江苏如何实现“优势区域要走在前,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各地区都要多作贡献”的重任?如何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

记者:应对内外复杂挑战,2022年江苏经济工作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有哪些亮点?哪些方面体现韧性、潜力、活力?

信长星:过去的一年,江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切实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切实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预计全年经济总量达12.3万亿元左右。二是外贸外资势头良好。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5.45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实际使用外资300亿美元左右,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三是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苏州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落户江苏。四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达10个,无论是新增数还是总数均居全国首位。五是稳就业成效明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62万人,高于120万人的年度预期目标,占全国比重达10.9%。六是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总产首次突破750亿斤、达753.8亿斤,增产4.6亿斤,不仅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且还对全国有粮食调出的净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深刻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证明了“两个确立”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记者: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一年谋划江苏经济工作要突出哪些重点?

信长星: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和长三角,有着区位优势、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优势、对外开放优势、科教人才优势、区域协调发展优势、营商环境优势。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就能赢得战略主动,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作为经济大省,我们必须责无旁贷为全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优质增量,当好全国经济重要的“压舱石”“顶梁柱”。不论是GDP,还是其他各项关键指标,我们都将在努力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基础上,争取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我们不仅要把江苏自己的事办好,更要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翼,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板块,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战略叠加优势,努力形成更多丰硕成果,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上多作贡献。我们将致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更好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多作贡献。我们将加强与中西部省份对口支援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携手推进共同富裕,续写新时代的“山海情”,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上多作贡献。

当前,我们当务之急、关键所在就是要稳预期、强信心,充分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这段时期,我们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光明前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宣传阐释解读,向社会各方面讲清楚、说明白、形成共识,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近期各地纷纷签约开工的重大项目、竞相出发的抢订单包机、街头巷尾升腾的烟火气来看,全省上下预期更稳、动力更足,我们更有信心决心稳中求进、以进固稳,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记者: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江苏如何体现“勇挑大梁”?

信长星:作为经济大省,我们提出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就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在扩大内需上走在前。江苏人口基数大、市场空间广阔,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我们将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加快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的重大项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二是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我们将狠抓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三是在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支撑上走在前。江苏科技人才资源富集,各类人才总量超1400万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协同并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走在前。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空间结构等优化调整,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加快建设“美丽江苏”。五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走在前。我们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用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改革成果为经济发展赋能增力。将坚持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更多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见效。六是在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走在前。我们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仗”。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毫不松懈推进安全生产工作,“见叶知秋”超前发现风险,“当机立断”有效处置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记者: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信长星: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用心用情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当前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现实问题,重点抓好三个方面,概括来讲,就是“1、2、3”。

“1”,就是抓住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重中之重。我们将更大力度推动财力向民生和基层倾斜,扎实办好13类55件民生实事,加快健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兜底保障措施,持续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切实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稳步实现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2”,就是突出稳就业、稳物价两项基础工作。稳就业根本要靠发展。我们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发挥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稳物价必须聚焦重点、综合施策。我们将抓住粮食生产、能源供应、物流畅通等关键领域,进一步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医疗物资等保供稳价,健全市场监管、价格补贴等机制,守稳护牢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力争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3”,就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围绕缩小区域差距,我们将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持续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园区共建和产业链合作,加快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围绕缩小城乡差距,我们将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缩小收入差距,我们将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落实好“扩中提低”各项政策举措,建立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这三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兜牢民生底线、提升民生高线,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8500万江苏人民,抖擞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23-01-14 本报记者 薛海燕

——访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7290.html 1 <p> 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多作贡献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