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守护候鸟迁飞栖息地
江西省都昌县朱袍山水域,东方白鹳、小天鹅、红嘴鸥、鸬鹚等在一起觅食,小天鹅、豆雁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江西省永修县九合乡新华村的稻田里,灰鹤、雁鸭等上万只越冬候鸟追逐打闹,好不热闹;
江西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成群的白鹤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啄食莲藕,成为全球鹤类保护者眼中的盛景。
这个冬天,此场景来之不易。
地处鄱阳湖之滨的江西水系发达,水资源和物产资源丰富,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之一,每年冬天成群的越冬候鸟来此繁衍生息。然而2022年7月以来,受长江流域极端干旱天气影响,鄱阳湖湖区水位降低、水面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遇了自195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缺水危机,导致越冬候鸟赖以生存的传统的鄱阳湖滩地、草洲等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给越冬候鸟的觅食、栖息都带来较大的影响。
从扎实开展保护区碟形湖生态补水到分散式营建候鸟备选食堂,从高频次高密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到探索湿地生境异质化改造——江西针对异常干旱天气,多方面多举措保障候鸟顺利越冬。
保水补水
2022年12月26日,占鄱阳湖三分之一水域的都昌湖区,两个月前就已裸露的滩涂和沙洲仍清晰可见。但在朱袍山碟形湖,却是另一番景象——800多亩水域碧波荡漾,水边的泥地湿漉漉的,紫色蓼子花竞相开放,3000多只候鸟如约而至,欢快嬉戏、尽情觅食。
都昌是鄱阳湖北部候鸟集中越冬的重要区域,每年有20多万羽候鸟在都昌湖区越冬,占整个鄱阳湖70多万羽越冬候鸟的三分之一。鄱阳湖内有许多“碟形湖”,也就是湖中湖,在汛期,水位上涨,整个湖泊就会连成一片;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形成多个独立的洲滩和碟形湖,是候鸟觅食的理想场所。
2022年,受持续高温少雨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的共同影响,鄱阳湖提前100多天进入枯水期,遭遇严重缺水危机,导致碟形湖生物量下降,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缩减,候鸟天然食源锐减。如何为碟形湖蓄水,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了第一道难题。
“得益于它们!”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指着由碟形湖引出的一条200多米的水渠和一座土筑拦水坝说。这条人工水渠将鄱阳湖主航道的水源源不断地引入水域曾锐减至300多亩的湖中。拦水坝将水牢牢锁定,为保住候鸟熟悉的栖息地、碟形湖完整的生态链夯实了基础。
“水是湿地的灵魂。给碟形湖生态保水补水是维护湿地生态的必要举措。”江西省林业局湿地和草地处长俞长好介绍说,江西科学指导沿湖各地开展碟形湖水位管控和破损闸口、矮圩等设施修复与维护,适时从碟形湖周边河道引水入湖保湿,保障水鸟、水生动植物等栖息繁衍必要的生态需水量。与此同时,鄱阳湖周边的重点湖严格管控水位,按照水鸟栖息的需要逐步放水。此外,通过筑堤通渠、高压给水等措施,从主航道赣江引水,对碟形湖实施生态补水,有效改善和部分修复湿地功能,扩大碟形湖区域,让渔业资源、螺蚌资源、沉水植物加速繁育,为飞抵鄱阳湖越冬的候鸟营造有利的栖息环境。如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对周边4000米渠道进行清淤疏浚,实现水系循环流动,优化水质,确保候鸟栖息的人工湿地有活水源源不断。
水分的渗透性和连通性使鄱阳湖周边区域湿地干裂状况得到缓和,为多种越冬候鸟栖息觅食营造了适生空间。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最新的鸟类调查数据显示,工作人员去年11月份在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53种,492591羽次,其中冬候鸟占71%,数量与10月份相比上升明显,代表着越冬候鸟已经陆续抵达保护区并趋于稳定。
候鸟食堂
看到聚集在湖区的鸟儿越来越多,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曾庆发格外兴奋,“看那边,翅膀处有黑羽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近期在我们湿地保护区内观测到的有3700多只!”
就在3个多月前,他还在为今年候鸟的越冬情况而忧心忡忡。去年鄱阳湖汛期反枯对候鸟影响比较大,首先,水位提前下降,植物过早萌发,等到冬候鸟越冬时,这些植被已经纤维化,不适合采食,留给候鸟们的觅食空间变小了。其次,汛期反枯又遇到高温天气,不少鱼已经死亡,或者被夏候鸟觅食,等到冬候鸟越冬,这里的鱼虾螺蚌等食物已经不足,难以满足这么多候鸟的需求。解决食物问题,成为越冬候鸟的第二道难题。
为了让候鸟安全越冬,鄱阳湖周围地区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行动。在鄱阳湖吴城保护区的常湖池,为越冬候鸟投放了7000斤左右的鱼苗,既可以促进鱼类繁殖,又能为候鸟提供充足食物。青岚湖是鄱阳湖的卫星湖之一,2022年9月,进贤县将360万尾鱼苗投放到鄱阳湖青岚湖段,投放的鱼苗个头均在3厘米以上,也有利于候鸟取食。
“雁鸭类越冬候鸟在鄱阳湖的主要食物是生长期8至28天的薹草,去年的干旱导致湖区薹草提前生长老化,我们根据植物生长周期规律和候鸟食性特点,组织开展了老化薹草刈割,促进新的薹草萌发生长,为草食性候鸟储备天然食源。”俞长好说,当前刈割区域的薹草已开始二次萌发,恰好为当前迁徙至鄱阳湖的雁鸭类候鸟提供了适口嫩草。此外,在统一指导下,沿湖各地积极营建候鸟补充备选食源地,即“候鸟食堂”,目前已累计储备稻田、藕塘、芡实地等人工食源地10余处,鄱阳湖流域全覆盖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损失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对农户进行生态补偿,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湖区候鸟食物供给不足和人鸟争食的矛盾。
庐山市沙湖山管理处联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沙湖站对候鸟越冬食物进行保障:一方面,动员种粮大户,预留了200亩未收割的稻谷作为候鸟食堂,供候鸟栖息、食用;另一方面,储备共计8吨稻谷,去年11月下旬开始在沙湖周边进行投食。在南昌市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每年春季都会种下1000多亩藕田,并保留藕田边1000多亩稻田,为候鸟留下充足的食物来源。
“为保护越冬候鸟,鄱阳湖周围的政府和居民都在努力,尽量让它们在冬季能吃饱喝好,来年有充足的能量回到北方。”曾庆发说。
人鸟共处
“相比往年,今年鄱阳湖越冬候鸟主要呈现三个特点:来得早、聚得密、离得近。”俞长好说。来得早,是因为北方地区寒潮,鸟类迁徙时间大为提前,南方地区以晴好天气为主,鸟类迁徙途中参照物更加明显,缩短了迁徙时间,各方面条件都有利于候鸟南迁。聚得密,体现在目前越冬候鸟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水较好的碟形湖和湖区周边部分稻田、藕塘等人工生境内,且随着南下候鸟数量不断增长,呈现出密度越来越高的趋势。离得近,是因为近年来江西高度重视湿地候鸟保护工作,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湖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得以转变,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湖区从原来的“人鸟争食”逐步转变为现在的“鸟进人退”,候鸟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近。
针对这些特点,江西沿湖各地各有关部门全面强化了对湖区湿地候鸟的巡护力度,对候鸟栖息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全天候巡护、地毯式排查,严厉打击破坏湿地候鸟资源的违法行为。当前,沿鄱阳湖地区政府及林业、公安、农业等多部门已多次开展联合执法及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出动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超过5000余人次,全面清理了湖底裸露的废弃渔网渔具,在部分入湖通道处开挖隔离沟和防护坡,劝导劝返大量垂钓人员及越野、露营、无人机拍鸟游客,清理生活垃圾3万吨,有效减少了人为活动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越冬候鸟的干扰。“去年9月份以来,11个基层站点巡护频次翻倍强化到每天1至2次,日巡护里程同比增加1000余公里,巡护里程和范围同比增加约50%。”俞长好说。
为防止众多人车进入鄱阳湖核心区域,影响候鸟生存生活,庐山市沙湖山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管理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阻断车辆入湖,加强巡护频率,坚决杜绝危害候鸟的行为发生。都昌县针对候鸟分布的集中、敏感、危险、边界区位,加密巡护频次,搞好候鸟种群、数量监测,注重疫源疫病风险防控,建好数据资料保存档案。“我们大力引导6个民间护鸟公益组织参与支持护湖护鸟工作,及时发现报告湖区动态信息,发动护鸟员、志愿者到越冬候鸟主要栖息地拾捡垃圾杂物,保护环境干净整洁。”李跃说。
“随着越冬候鸟的到来,每到周末,到沿湖区域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为此,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湿地候鸟保护政策法规宣传,通过深入湖区讲解保护知识和法规政策、印制散发宣传材料、设置警示牌等举措,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管理站站长李建新说。在鄱阳湖马影湖区,当地教育部门联合当地候鸟保护志愿者,组织学生参观“候鸟医院”,为孩子们讲解候鸟保护知识。
全力保水、全力保食、全力保鸟,伴随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从西伯利亚、蒙古及中国东北陆续飞抵鄱阳湖。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时隔3年再次发现白颊黑雁,余干县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继2016年和2021年之后第3次监测到越冬黑鹳……一幅“湖静、鸟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