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革命圣地焕发新风采

本报记者 杨开新

陕西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如今,延安精神激励着包括革命老区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山山峁峁迎来丰收

从延安城区往西,翻过几道坡,拐过几个弯,驱车半个小时就来到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

延安曾是深度贫困地区。黄土高原粮食产量低,几代人都是靠天吃饭,一直期待着摆脱贫困。作为一个典型的“拐沟村”,南沟村到2013年贫困发生率仍达12.6%。出行难、娶亲难、村干部干事难……种种困难曾是南沟村的真实写照。“那时候,路是弯弯曲曲的,地是星星点点的,林是稀稀拉拉的,住的是土窑洞,关键还攒不下钱。”村民赵永东说。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中,这里迎来“山乡巨变”。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经营、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南沟村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2018年高标准退出贫困村。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加到2021年的1750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由零增长到50.2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产值达500万元,纯收入达到5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左右。站在山头向下望去,一片片果园十分壮观。随着气温降低,苹果已经摘毕,一些村民在果园消除虫害隐患,为新一年的丰收做准备。

在村民刘润喜家的“土冷库”,一阵沁人心脾的果香扑面而来,几位妇女正在成堆的苹果前进行分选。刘润喜告诉记者,自己家现在有17亩果园,算上即将销售的这几万斤苹果,2022年有20万元纯收入。

高桥镇一级主任科员、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已来到村里11年。“现在,我们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张光红告诉记者,将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提高技术含量,让苹果产业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南沟村的故事在山山峁峁间延展。据介绍,2021年以来安塞区整合涉农资金2.1亿元,建设集体大棚711座、弓棚300座,新建各类畜牧养殖场275个。

农业很给力,工业也在发力。记者来到位于安塞区沿河湾镇的安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看到由一家纸箱厂改建的秦创原(安塞)创新中心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不久将正式投入运营,科技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安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毅说,2022年前10个月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大幅增长,将牢固树立“大抓招商引资”“大抓高质量项目”的理念,继续致力于产业转型、项目带动、改革创新,不断在发展质量、发展后劲、发展动能上取得新突破。

精神力量穿越时空

张思德,一位普通的战士,一个光辉的榜样。1944年,他在山里烧炭时不幸牺牲,年仅29岁。

穿过田野,沿着山路,记者来到密林环抱的“张思德烧木炭牺牲地”。鲜艳的党旗、国旗雕塑中间,一尊纪念碑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当年题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在当时延安各界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还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初心就这样与普通战士密切相连。

炭窑前方,矗立着一尊张思德的塑像,他身背重担、望向远方。在几十公里外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也有一尊相似造型的塑像。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延安革命纪念馆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的教育基地。“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久久沉浸在激动幸福中,感到作为革命圣地的文博工作者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茆梅芳说,将把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转化为工作动力,立足工作岗位不断创新,通过收藏、展示、研究、宣传等各项工作,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截至目前,延安已累计投入128.71亿元旧城改造资金对老城区重点革命旧址环境进行整治提升,以延安宝塔为代表的革命旧址得到有效保护,28.9万群众的生活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说,到2023年底将把延安建设成为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助推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典范,成为全国一流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共展出珍贵文物2021件(组)、照片900余张,展览有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雕塑、整风学习、“窑洞对”等艺术品场景26项,有直罗镇战役、瓦窑堡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投豆选举等科技多媒体互动展项40项。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级讲解员白婷说,如今预约前来参观的热度很高,她与讲解员团队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会贯通、通俗易懂地讲深讲好,让观众带着期待来、带着收获走。

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袁武振说,新的征程上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2023-01-03 本报记者 杨开新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6742.html 1 <p> 革命圣地焕发新风采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