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越是形势复杂,越要把“三农”这块“压舱石”牢牢稳住。2022年,“三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
一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
重要农产品供给有力
仓廪实,天下安。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回望这一年,面对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农资涨价等困难,粮食产量实现逆势夺丰收、高位再增产,实属不易。
重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打实,措施硬碰硬。今年是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第一年。“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在保面积、保产量。同时,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也是多年少有。3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及时下拨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耕地轮作休耕资金。
难能可贵的是,结构也得到优化,扩种大豆油料迎来开门红。大豆是以往的短板,今年总产、面积、单产均大幅增加。我国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东北重点推广轮作扩大豆,黄淮海、西北、西南等地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大豆;油料生产稳步发展,今年油菜籽面积达1.1亿亩,花生、油葵等油料作物保持稳定。
猪肉是重要性仅次于粮食的农产品,占肉类消费的一半以上。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猪肉产量4150万吨,同比增长5.9%,预计全年产量将稳中有增。本轮“猪周期”猪价下行比近5轮平均下行时间缩短约5个月。预计今年全年生猪平均价格在每公斤19元左右,比去年低2元左右,为稳定物价发挥作用。同时,全年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也将达到约300元的正常水平,有利于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
如何确保生猪产能运行在合理区间?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相关部门继续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实施生猪产能调控,保护和稳定基础产能。经过努力,生猪产业经受住了考验,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保持在4100万头调控线以上。由于政策稳、市场好,养殖户信心足,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总体看,我国肉蛋奶果菜鱼平稳增长,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也要看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表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农业基础日益夯实
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粮仓,从西北旱作区到江南水乡,农业现代化汇成时代强音,耕地、种子、农机三大基础日益夯实。
地是农基。7月份以来,南方部分地区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而这段时间正是部分中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期。面对旱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我国南方地区约89%的中稻和95%以上的双季晚稻提供了灌溉条件,有效减少了损失。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抗灾减灾等方面功不可没。到今年末,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近八成的粮食将产自这些农田。”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表示,接下来,将逐步把全国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种为芯片。新一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启动以来,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已达11.8万份,比原计划数超出近2万份,已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移交11.3万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介绍,普查工作即将收尾,下一步将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重点围绕高产优质、抗病抗旱、短生育期、耐盐碱等开展优异基因挖掘。
国产白羽肉鸡的育成推广是畜禽种业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20年前,我国蛋鸡品种基本被国外垄断,后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蛋鸡品种的自主可控。如今,我国的肉种鸡产业规模更大,肉种鸡企业实力更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杨宁说。
农机向新。找到适宜丘陵山区的农机是今年农机化领域的重点攻关目标。重庆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田大多小而散,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当地农机企业针对丘陵山区研制出专门的小型收割机,一辆普通三轮摩托车就可以装走,解决了农机下地的难题。
丘陵山区部分小型机具应用于生产一线,自动驾驶播种机行驶百米直线误差仅2.5厘米,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拖拉机、收获机等农机达100多万台套,全年向海外出口6000多台套、实现农机北斗终端出口零的突破,大型大马力农机实现国内无级变速拖拉机从无到有的突破……今年以来,农机化发展成绩颇为亮眼。
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的一条,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卫星拍下的照片见证着变化:脱贫地区集中的“胡焕庸线”以西区域,“夜光面积”持续增加。这背后是脱贫地区电网加大铺设,“四好农村路”不断延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今年,我们强化返贫监测预警,以定向岗位推送、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方式,促进脱贫户增加收入。同时,新建一批产业载体,密切经营主体与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江西南昌经开区社会发展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余文飞介绍,截至目前,该区组建65个农村合作社,依靠产业和就业帮扶增收的脱贫人口超580人。
近七成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近3300万人、960多万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55%以上、累计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800多亿元……今年以来,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政策推动下,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下一步要继续稳政策,该接续的接续,该完善的完善,该创设的创设。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适当放宽监测对象认定,简化流程,做到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