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

把艺术注入乡野的共富实践

桃源村的黄沙战鼓、白水洋村的形体舞、东山村的国标舞、上游村的舞龙舞狮、钱塘村的书法、保宁村的越剧……在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以村为单位组队伍、学才艺渐成燎原之势,这是一场将艺术注入乡野的共富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启动实施“一村一艺、一月一赛”文体润富工程,每个村至少培育一项文艺特长,全镇每月举办一次体育赛事,这是白水洋镇以文体活动推动精神共富的新探索。

吃过晚饭,桃源村村民朱女士就往广场赶。“我今年55岁,这个年纪在队伍里不算大的。”朱女士说。村里七八十岁还跟着跳舞的老人有近10位,原先很多老人手脚麻木、晚上容易发冷睡不着,跳一跳就暖和了。

上元地村宣传员徐老师此前经常手痛,穿脱衣服都很困难。上元地村被选为“一村一艺”首批培育村后,徐老师在村里组织了腰鼓队。“村民蔡老师负责指导,我负责张罗,大家没什么事情就打腰鼓娱乐健身,症状普遍缓解,来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练得更投入了。”徐老师说。

在新庄村,妇女们被组织起来学习黄沙麦编。30多年前,“黄沙麦编”曾供出口,老一辈的妇女基本都会这项手艺,但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这一技艺也逐渐荒废。如今村民们又凑到了一起,手艺变成了才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队伍组织起来后,我一直强调要和谐共进,邻里团结。”徐老师说。从一点不会到得心应手,村民们互相请教,关系也越来越好。“以前有些人合不来,现在每天在一起,大家跟姐妹一样亲。”

陈女士所在的白水洋村是白水洋镇的“城中村”,因为爱好一致,练形体舞的同时,姐妹们又发展出一支风姿绰约的模特队,常来常往。

为了和伙伴们一起参加排练,一些在外的白水洋人宁愿贴钱也要回村排练。“这次表演,在上海经商的王女士就特地赶了回来,站在前排,笑得很开心。”东山村村民王先生说。

得益于浙江全省推进的文化礼堂工程,白水洋镇的60个行政村都已完成文化礼堂建设,还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村级宣传员队伍,组建了镇文联,小镇“文艺复兴”有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白水洋镇以“乡村艺课”打造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将文艺培训纳入镇成人文化学校课程,经费由镇财政全额保障。

列入“一村一艺”培育的村,由成人文化学校在文化礼堂设立教学点,才艺科目由各村自选,培训老师由学校安排,基层文化阵地和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一村一艺”,让基层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在精神世界上与潮流接轨,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有。

(数据来源: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人民政府)

·广告

2022-12-22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6183.html 1 <p> 把艺术注入乡野的共富实践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