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采访记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在北京市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有市政公厕1238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9座厕所。如何做好老城区尤其是众多胡同的精细化保洁?记者近日蹲点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调查探访。

百姓需要 必有所应

11月30日6时20分,东城区环卫服务中心时传祥所工作站一层办公室里,十几名环卫工人已进入工作状态。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工作站走廊里,一幅介绍时传祥生平的海报赫然入目。这里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时传祥生前工作的单位。今年10月26日,东城区环卫服务中心举办授牌仪式,将东城区环卫服务中心十所更名为时传祥所。时传祥所共63人,负责东城区南片594座公厕粪井的粪便抽运、清渣、管线疏通等工作。

时传祥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在抽粪岗位工作11年。“小公厕连着大民生。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老百姓需要你。”李萌说。

6时50分,出发前,来自时传祥青年班的陈晖给大家开了个小会。“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大家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消杀一定要到位,自身注意防护安全。”散会后,大家立刻出发。记者也紧随李萌登上了作业车。

7时10分,李萌来到当天第一个点位,这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唐68号一处涉平房区域的公共厕所。“天太冷,井盖被冻上了。”李萌用锤子敲开井盖,麻利地把几十斤重的粪管插入粪井。在抽粪车的轰鸣声中,粪管“簌簌”地往上吸,几分钟后,井内粪便就被抽取干净。

提高标准 精心服务

回到时传祥所工作站时,职工刘潮海刚出工返回。59岁的他说,现在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明显改善。“过去在抽粪车里,夏天晒太阳,冬天灌冷风。而今,粪便抽运实现半机械化,环卫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胡同里甚至用上了吸尘器”。

北京的四合院内大多没有独立卫生间,公共厕所的环境事关住户生活质量。近年来,东城区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提升改造公共厕所服务品质,改善居民如厕环境。每处公共厕所改造前,环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都会走访周边居民,了解居民需求。

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董宁告诉记者,厕所革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因地制宜、因策制宜。

李萌负责的20多座粪井,多散布于纵横交错的窄胡同中。身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党的二十大代表,李萌给自己立下“规矩”,尽可能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我们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也会更理解我们的工作。”李萌说。

真心实意 赢得信任

许多清粪工、保洁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扎根在了胡同。周树华和杨春青夫妇在位于东城区皇史宬档案馆西门旁边的临街公共厕所当厕所管理员,一干就是22年。

11月29日早,北京气温骤降。周树华夫妇却“不识闲儿”,忙着清扫落叶、查看化粪井、打扫厕所隔间等。“别看外面冷,里面可暖和呢。”周树华指着无障碍设施的顶棚说,“针对居民反映的‘冬天上厕所太冷’,公共厕所改造采用了石墨烯发热技术,这样就能解决厕所冬季采暖、水路防冻等难题。如今,‘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全年无味’已经是基本标准。”

“在核心区胡同里,能看到好多街坊就在厕所旁聊天、遛弯,这是特别能体现厕所革命成效的地方。”北京市东城区环卫服务中心六所业务组组长宋轶勇说,“厕所有一个特点,叫‘用时恨远’,不用时嫌它离得近。还有句话叫‘闻味寻厕’,闻着气味就知道哪儿有公厕了。所以我们未诉先办,从硬件提升到软件提升,从有形变化到无形变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保洁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董宁表示,如今,东城区环卫服务中心在全体职工中持续开展宣传模范事迹、学习模范品质、践行模范精神的专题活动,在全中心营造“做时传祥传人”浓厚氛围,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打造东城环卫金色名片。

2022-12-11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采访记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5531.html 1 <p>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