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登顶还差“临门一脚”
风电产业要想赶超有先发优势的欧洲同行,困难程度远大于光伏。风电产业的特性决定了行业突破必须依赖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此外,风电企业也要跳出路径依赖,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市场竞争。
近日,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这个“大块头”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风电装备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虽同属“国家名片”,但相比光伏,我国风电装备在全球尚未形成绝对实力。“双碳”目标下,唯有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练好“临门一脚”,风电产业才能将优势转为胜势。
中国风电全球第一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这里需要区分一个概念,装机量第一并不代表风电产业竞争力第一。仅从数量上看,我国风电装机量在2012年便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并霸榜至今,同时我国风电整机装备产量也占全球一半以上。但与光伏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压倒性优势不同,我国风电在量上的领先基本来自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占有率不足10%,与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GE等欧洲大厂相比,全球市场的拓展能力较差。在风电技术基础研发、风机设备零部件等关键领域也缺乏核心专利和制造能力,如主轴轴承、风电叶片关键基体材料等仍然依赖进口。
股市是经济和产业的“晴雨表”,我国风电全球竞争力的不足也进一步反映到资本市场上。长期以来在A股市场,风电上市公司的平均估值远低于光伏企业,至今没能诞生一家市值超越千亿元的风电设备公司。在专业投资者看来,与光伏企业的高成长、强自主、快创新相比,目前风电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差,核心零部件依靠海外,技术创新活力不足,商业模式单一,资本活跃度较低,缺乏吸引人的成长故事。而从风电零部件来看,除叶片外,其余环节的主要材料以钢材为主,以至于投资者将风电企业戏称为“打铁的”。这些都是市场给予风电企业较低估值的原因。
客观来说,风电产业要想赶超有先发优势的欧洲同行,困难程度远大于光伏。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著《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将技术进步分为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两类。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决定了风电提效降本更多依靠的是把机组做得更大、叶片做得更长,这些都属于延续性技术,而基于铸造等技术的风电零部件更不易被颠覆,风电产业链结构也更稳定,很难从半路杀出一个具有领先优势的新玩家。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半导体光电效应,其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不同的电池技术在转换效率上千差万别。掌握了破坏性技术的光伏企业,往往能够换道超车、后来居上。同时,太阳能发电的降本速度和幅度也远高于风电。
“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风电技术,正因为创新不易,一个强大的风电产业才更需要着力创新。从国际市场竞争乏力和国内市场萧条期“价格战”的表现来看,我国风电企业仍未形成以技术优势为导向的成本优势,平价上网时代风电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催发出产业内生的创新动力。
风电产业的特性决定了行业突破必须依赖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研发成功,启示我们现阶段要发挥好能源央企的“链长”作用,积极探索风电融合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好央企在技术、投资能力及资源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搭建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有效聚合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实现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引领推动我国风电全产业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之外,风电企业也要跳出路径依赖,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市场竞争。一直以来,风电终端的应用场景相对单一,而光伏的应用场景则深入到“千家万户”。从欧洲国家发展经验看,风电也可以在户用领域锁定部分市场。比如,今年并不起眼的国产小风机就在欧洲大放异彩,虽然技术含量不如大风机,但小风机很考验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实施,风电应用空间无限。
我国作为可再生能源大国,走向全球与海外风电巨头“掰手腕”,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风电企业要敢于走出去、善于走出去,在含金量更高的国际市场证明自己的实力,才能实现风电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