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徐 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谋划,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再到法国、德国和美国。分析起来,这几个国家之所以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一是经济实力强,科研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高;二是教育发达,顶尖大学集聚,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储备;三是人才创新生态系统优,这是形成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是要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对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刻,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发力,人才资源总量显著上升,素质显著增强,结构更为合理,成效愈加突出,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战略布局,在推动人才合理布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坚持梯次推进,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评判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标准,主要不在于人才和科技资源的投入规模,而在于人才和科技资源的产出规模。只有提升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才能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和科技创新红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中央部署,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坚持培养为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坚持长远眼光,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能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把解决“燃眉之急”和满足长远所需统筹起来,不断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坚持制度先行,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的制度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为释放我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基础条件。改革出动力、改革增活力,最终也要靠改革构筑我国人才制度优势。必须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既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又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2-11-30 徐 芳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5008.html 1 <p>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