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促进生态修复、破解菌林矛盾、助力农民增收—
神奇菌草生绿增金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贵州省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大同河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河道两岸,一片高大翠绿的巨菌草起伏荡漾。
“政府出资、专家出技、农户出地,将原有低效建设用地修复整理,种植巨菌草,有效改善了流域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贵州两山生态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余娟说,用菌草技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不仅复绿速度快、治理效果好,而且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既能“生绿”也能“增金”。
作为赤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的创新做法,大同河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在去年6月的全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得到肯定,助推了赤水市“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建设。
修复生态好帮手
巨菌草,是由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于1983年引进中国的草种。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多地少,降水丰富、气候适宜。巨菌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且在幼嫩时期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作为“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引入贵州种植。
巨菌草到底有啥效果?“实践下来,环境条件越差,菌草生长得越好,巨菌草是名副其实的生态修复草。”农工党黔西南州支部副主委、贵州山环菌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显荣说。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2015年在南方电网贵州公司的帮助下引入巨菌草种植,很快就让一个个“和尚坡”披上了绿装,增强了山体抵御雨水冲刷的能力,护住了稀薄的土壤。同时,该镇以此为契机,建设了循环农业产业园,带动形成了菌草种植、有机肥、食药用菌和畜禽四个产业带,构建起了“种草养畜产菌,菌畜产肥养草”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如今的板当镇,放眼皆是绿色,一派喜人景象。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我们这里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生态灾害的概率大大降低,如今已基本为零。”板当镇党委书记匡永豪表示,该镇将继续用好巨菌草这个宝贝,不断延展产业链,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让生态更美、群众更富。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山区的贵州省惠水县,长期饱受石漠化折磨,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降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反复考虑,在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惠水县政府今年4月8日与中科光启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利用菌草治理石漠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产业,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巨菌草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土壤改良、重金属吸收、石漠化和荒漠化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能发挥重大生态价值,对又好又快推进生态治理特别是矿山修复和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贵州中科青绿矿山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雅玲说,传统生态修复模式较为单一,而菌草技术修复模式打出新型生态修复“组合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2020年12月份,“采煤沉陷区土地菌草修复及产业化”写入《贵州省织金县采煤沉陷区重点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2021年5月份,“菌草生态治理及产业化”写入《贵州省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入选全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试点;2022年6月份,“菌草矿山生态修复及产业化”写入《贵州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入选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示范项目……经过多年探索,利用巨菌草实施生态修复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近年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贵州两山生态发展研究院、贵州中科青绿矿山修复工程有限公司、贵州草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贵州黔西南、黔南、遵义、毕节、安顺等地开展了菌草种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以草代粮”生态循环养畜、菌草生态治理等试点和探索。
目前,贵州省已有10多个县的农户参与菌草产业发展,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办事处已落户贵阳,贵州省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工程中心示范基地已落户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以草代木种好菇
走进贵州山环菌草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龙广镇的食用菌大棚,架上的秀珍菇长势喜人。
“60天左右采收,出菇期可间歇持续3个月左右,一年能栽3季菇,一个菌棒可产7至9两鲜菇。”黄显荣告诉记者,在出菇高峰期,每天在基地务工的群众高达80人。
贵州山环菌草科技有限公司在龙广镇种植了1000多亩菌草,积极开展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综合示范,闯出了一条“生绿增金”的新路。
贵州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适宜区。因为投资周期短、见效快,食用菌产业深受贵州群众喜爱,为该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贵州省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2021年4月份,贵州山地食用菌产业集群入选国家2021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目前,该省有80余个县(市、区)发展起食用菌产业,其中重点县域达30余个,规模化栽培食用菌30多种。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制造菌棒的原料——木屑供应短板日渐凸显。
菌草作为多年生植物,种植一次就可以收割15年以上,养护成本较低,相比树木的生产周期大为缩短,供应也相对更有保障。
以菌草代木屑栽培食药用菌,不仅绿色环保、成本低,而且比传统用木屑栽培的食药用菌质量更好,有效提高了菌业的生产效率,更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在让百姓致富的同时,也保护好绿水青山。
“当初使用菌草技术是为了减少木屑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但经过使用发现还能大大节约成本。”黄显荣说,菌草一年可以收割四到五茬,因是多年生植物,基本上只需第一年投入成本,接下来就可以一直收割。
“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产业,可解决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的问题。目前,已筛选育出适用菌草栽培的食药用菌品种58种,若菌草代木率达50%,仅栽培香菇一项,每年可节约木材1000万立方米。”林占熺说。
生态循环牲畜肥
除栽培食用菌外,菌草“以草代粮”生态循环养畜也是菌草在贵州发展的一大亮点。
“巨菌草系多年生碳四植物,生长快、产量高、水分利用率高、营养丰富,是一种高产、绿色、优质的生态牧草。”林占熺说。
数据显示,巨菌草在我国北方的鲜草亩产量在8吨到12吨之间,南方地区能达到25吨到30吨。
新鲜的巨菌草可以直接喂养猪、牛、羊等牲畜家禽,也可以加工成青储饲料,每吨产值能达到550元左右。
除了直接用作饲料外,贵州草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菌草技术与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进行了融合创新,探索出了“菌草饲料微生物发酵床技术”。
所谓微生物发酵床养殖,就是将巨菌草进行粉碎后填入发酵床,接入微生物菌剂,粪便通过发酵床降解消纳,分解出含氮有机物,促进饲料发酵,实现生猪低蛋白饲养;而猪吃剩的草料经过长期翻拱和发酵,则可成为菌物基质、栽培基质等所需的腐殖质,进而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
“相比传统养殖,菌草饲料微生物发酵床技术有效解决了饲草短缺和污染问题,不仅养殖成本更低、猪的肉质更优、效益更好,而且有机、环保、零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贵州草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孙少志说,将菌草技术与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叠加,让养殖场形成了以菌草种植、畜禽养殖、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于一体的高效循环微生物生态农业模式。
“菌草维生素营养成分含量高,可以代替粮食喂猪、喂养鸡、喂养鸭……”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黄逸洲说,在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生态养殖必将成为一种趋势,这为巨菌草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菌草产业链越拉越长、覆盖面越来越广,但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专家表示,除了目前已较为成熟的食用菌产业、畜牧业、有机肥产业外,菌草在发电、造纸、板材等工业加工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