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此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这次作为大食物观的一项内容,“发展设施农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被单独列出,颇有深意,也更显其重要性。
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伴随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更丰富,对各种食物的需求也更旺盛。践行大食物观,是在继续提高耕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把资源利用的着眼点从耕地资源转向全域资源。设施农业的双重优势使其成为全域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
设施农业的一大优势是不用或少用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足,耕地长期高负荷利用,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人多地少问题的有效举措。其既能高效利用耕地,又能利用戈壁、荒漠、滩涂、盐碱地等非耕地。例如,甘肃省在戈壁滩上打造日光温室,引进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形成了戈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能避免与粮争地,从空间上挖掘食物供给潜力。
设施农业的另一大优势是科技程度高。相较于大田农业,设施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抗自然风险能力差的短板。依靠现代设备设施和技术手段为种植养殖提供更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出。在实践中,设施农业与其他农业形态呈现联动态势,智慧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大多以设施农业为依托,诸多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也离不开农业设施。
我国是全球头号设施农业大国。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在设施类型上,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为主,特点是投资较少、节能节本。其中,日光温室更是我国独创。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限制,实现时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促进了农产品周年供应。
不过,我国设施农业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尤其是生产水平和产业素质还不够高。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走高,设施农业面临成本刚性上升的压力。由于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加之装备不足,劳动力成本已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专用品种缺乏,单产水平较低。一些设施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粗放,使得农业环境问题较突出。
发展设施农业,要优化空间布局。在城镇郊区和戈壁、盐碱地等集中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增强菜篮子产品的均衡供应能力。在设施农业主产区,支持建设田头预冷、分级包装、贮运保鲜等冷链设施,提高农产品初加工层次。鼓励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高度集约的现代设施农业,以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为支撑建设植物工厂。
发展设施农业,要强化要素支持。设施农业是高投入的农业类型。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探索引入设施农业保险试点,鼓励服务型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全环节自动化程度。将设施蔬菜大棚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加大设施农业机械的研发引进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