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聚焦产业发展、聚合创新资源、聚力体制攻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发展在八桂大地上呈现出强劲势头。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广西提出“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实施科技兴桂、人才强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强桂三年行动,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为主向效率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十三五”期间,广西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18年的44.84%提升至2021年的53.51%;广西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2012年的97.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5亿元,增长105.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全区自治区级以上高新区总数由2015年的8个增至现在的14个。
强化区域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彰显新担当。广西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高站位凝练布局、多模式协同攻关、全方位要素保障。“十三五”期间,广西新设立50亿元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实施一大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产业技术攻关。玉柴集团研制出商用车燃氢发动机,农科院粉垄耕作技术惠及全国26个省区、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入选国家相关重大引领性技术。中泰天然药材的药物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荣登《科学》杂志封面。十年来,广西共计突破重大技术近400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企业牵头承担率达到52.7%。2021年,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累计1300多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5825项,是2012年的10倍。2022年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3313家,国家孵化器保有量达到2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全区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累计2965.22亿元,同比增长3.06%;工业增加值累计832.21亿元,同比增长1.67%。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增长率进入全国前十,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入榜2022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成功组建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
全方位引进培育留用人才,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广西始终锚定“建设一支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目标,建立完善“院士后备人选—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青年人才”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胸襟集聚人才。坚持“带土移植”“厚土培植”,持续实施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八桂学者制度、特聘专家制度,开展人才小高地、院士工作站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人才飞地”,推进人才“冬令营”,举办“科技列车河池行”。
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广西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大力加强民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赋能,增进民生福祉,让科技创新更有“温度”。全区共选派5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村(社区)种养基地、农户点10648个,实现脱贫村科技服务全覆盖,为决胜脱贫攻坚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助力。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创新呈现新格局。广西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着力破除创新体制机制藩篱。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广西科改33条”等法规政策,出台、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性科技创新法规规章,推进科技创新系列立法,将部分经验做法上升到立法层面,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2022年上半年,广西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项目72项,形成中试线13条,年增产值140.58亿元;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数量共1032项,年新增产值97.83亿元;遴选首批48个项目攻关榜单,目前共有23个项目签订了揭榜协议。
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获批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作网络成员数已达2600多家,引进东盟杰出青年56名,培训东盟国家技术和科技管理骨干380多名。签署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创业载体,中国科学院近海海床地基与工程结构系统安全创新平台进入选址阶段。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