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长江大保护 宜昌创典范

纯电动船“长江三峡1号”行驶在湖北宜昌江面上

随着长江大保护措施的持续推进,长江水质不断好转,被誉为长江生态指标生物的江豚数量近几年不断回升。在湖北宜昌葛洲坝至胭脂坝长江江段,市民时常见到江豚家族在水中游弋、嬉戏。图为江豚在长江中嬉闹

宜昌市宜都清江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中华秋沙鸭等众多珍稀鸟类来此栖息

湖北三宁建成湖北5G智能化工厂,人员、设备、产品瞬间实现“万物互联”,智能指挥大厅里,轻点鼠标,排放数据可实时显现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水上公路”,被打造成为三峡库区的一张旅游名片,公路沿线还兴起了农家乐,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致富路”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建立生态绿茶基地,茶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门路

随着长江岸线治理和码头整治的持续推进,湖北省宜昌市2021年关停并拆除了运营63年的王家河码头,保留平台结构,改造成江豚观测平台,昔日的老旧码头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图为市民在江豚观测平台欣赏江景

峡出西陵,大江澎湃。站在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之巅,放眼远眺,一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如黛。

20世纪70年代,葛洲坝工程兴建,使峡江小城宜昌发展成为中等城市。28年前,三峡工程开工,高峡出平湖,“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成为对宜昌的精彩概括。

长江奔大海,绿色绘峡江。如今,湖北省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全新使命。长江经济带上,宜昌肩负着三峡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职责,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

宜昌因江而生、因江而盛、因江而兴,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尊崇了自然基底和山形水势、保存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风貌。近年来,宜昌牢记殷殷嘱托,一手抓高水平保护,推动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长江出境断面2021年总磷浓度较2017年下降60.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7年的258天净增49天;一手抓高质量发展,让好生态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2021年,宜昌GDP历史性迈上5000亿元台阶,2022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省领先。

当下的宜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建绿色美好家园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发挥优势,建设典范之城,正当其时。

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宜昌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什么时候建成?2022年9月16日,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中共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体会议决议》,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坚定不移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努力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应有贡献。

到2025年,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绿色转型、城市空间拓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2030年,三峡生态屏障更加安全稳固,城市空间格局更加科学合理,城市功能品质全面优化提升,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取得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标志性成果。

到2035年,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基本建成,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城与山水和谐相融、产业绿色发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4个方面成为全国典范。

为此,宜昌将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编制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细化流域治理底图单元,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四水共治”,守好全国淡水资源“储备库”、国家濒危物种“避难所”、珍稀动植物“基因库”。

同时,宜昌将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在待闸船舶管理、消落带生态修复、水污染应急处置、流域综合执法等方面探索新模式。宜昌市还将探索建立具有长江三峡特色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广流域生态补偿做法,发展生态旅游,并探索林业碳汇计量、核算、交易机制。

在大保护前提下,宜昌追求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宜昌市将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精细磷化中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大健康产业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不断提高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唯有实干,方能笃行。湖北省给宜昌开出这项高质量发展时代考题,既是“殊荣”,也是“重任”。宜昌唯有胸怀“国之大者”,扛起上游担当,勇毅探路,才能在守护一江清水东流中,岸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放眼峡江两岸,崇尚绿色,正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良好生态,正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

(数据及图片来源: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

2022-10-15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2650.html 1 <p> 长江大保护 宜昌创典范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