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东沟村村民汪红俊:
致富路上干劲十足
想起2014年至2017年,我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日子,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任职期间,我们村彻底脱贫:易地搬迁解决了25家农户面临的山体滑坡安全问题;完成了700亩农田改造;开展村级道路硬化工程1.5公里,完成水路改造5公里,提高了全村人畜饮水流量和质量;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行道树绿化成荫……全村变化翻天覆地。
我今年49岁,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东沟村村民。18岁那年,我离开故乡应征入伍。由于各项成绩突出,第二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我怀揣“退伍不褪色、回报家乡带动致富”的梦想,回到家乡,承包了荒山荒地、水塘碱沟等,成立了种养合作社。
当初,不少乡亲对我的创业没有信心,劝我“不要把积攒多年的血汗钱打水漂”。我们全家老小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苦干实干。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水塘清理整治后,山泉水汩汩流出,清澈见底,我抓紧时机投放鱼苗,开展垂钓旅游项目。承包的荒山荒地、林草地得到有效保护,环水塘几百亩林地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我还贷款筹资养鸡、养羊发展养殖业。同时,依托本地马铃薯、土猪肉、红麦面、大豆等特色农作物,帮助贫困群众增加产出和劳务收入。
每天清晨,望着远处袅袅炊烟,听着林间传来的鸟鸣,看着池塘里的阵阵涟漪,我内心无比满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指引下,我们全村127户近500人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低矮的土房、黑黝枯朽的木房不见了,家家盖起了砖瓦房,70%的人家购买了小轿车,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村里的大学生也多了起来……
如今,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我有了新的方向。今年8月,我引进资金和人才,成立了青海在水一方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引入“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理念,明确了“导入品牌、植入产业,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线,开辟优质“三产融合”发展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大家投身农业的信心。我打算用3年时间形成一张“看得见、可持续、谋长远”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金名片”,带动四邻八乡更多乡亲致富增收。目前,公司完成了一期、二期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前期的申报、准备工作全面铺开。幸福生活是创造出来的,我们在致富路上干劲十足,乡村振兴的发展路一定会更加广阔。
(本报记者 马玉宏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申维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