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正涛——
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阵阵,姜正涛步履匆匆,在数十台设备间来回穿梭,时而抬头查看纱线有无断裂,时而低头观察布匹有无瑕疵……他在青岛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纬编工岗位上已经干了20多年,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织布机展开。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磨练,他练就了卓越的纬编本领,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纺织工业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苦练内功精益求精
农村出身的“80后”姜正涛,20岁进入青岛即发集团上班。这是一家生产针织和梭织面料的企业。20多年来,姜正涛常常用一句话激励自己:“把枯燥的工作坚持下去,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纬编工的工作,更像是给机器‘找茬’,找到问题后,要准确而迅速地解决处理。”姜正涛介绍,熟练纬编工通常需要同时负责4台至5台织机,每台织机上方有90根至102根细如发丝的纱线围绕四周,一旦有1根断裂,整台织机就会停转。此时纬编工的任务就是迅速找出问题纱线,以最快速度将其接好。
“刚开始,我虽然很快掌握了操作步骤,但速度一直提不上去。”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给初入行的姜正涛来了个“下马威”,也让他从那时起坚持苦练基本功。
别人休息时,他仍在琢磨设备操作技巧;下班后,他回到家继续拿缝纫线练习接线头;遇到难题时,他及时向师傅请教,并把自己每次练习的心得、总结的经验认认真真写在本子上,不断消化吸收。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手指不知磨出了多少泡,他的操作速度逐渐加快,负责的织机也越来越多。
“接线头要保证速度和质量,线头接得快,布就织得多;线头系得小,布面瑕疵就小。”姜正涛说,断线加更换尾纱,一天算下来他能接四五百个线头,线头长度基本控制在0.2厘米,比标准缩短了0.3厘米。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要求接上5条断纱,大部分参赛选手需要30秒才能完成,而姜正涛只用了20秒就全部接完。
除了速度,心细也是一个纬编工不可或缺的素质。姜正涛说,织机将纱线织成布匹的过程看似简单,但真正要加工出一段完美的布匹并非易事。布匹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长残”“飞花”“破洞”等20余种瑕疵,存在瑕疵就会被划归为废品。因此,在查看纱线是否断裂之余,他还要时刻仔细观察布匹表面是否存在瑕疵。一旦发现,就需要纬编工的另一项绝活儿——“找坏针”。
以2米宽的布面为例,机器需要2640根针同时工作,这些针排列有序,每一根都有指定的位置和编号,由于长期摩擦,针很容易出问题,这就需要纬编工及时发现布面瑕疵,找出对应的坏针,并加以维修或更换。若处理不及时,1分钟就多织出1米多的残品布。姜正涛从发现布面瑕疵,到找针、停机、换针仅需30秒,大大降低了织布废品率。
爱钻研更爱创新
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纬编工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且充满新的挑战。纺织行业开展的纬编技能大赛,让一批批优秀的纬编工从幕后走向台前,姜正涛就是其中之一。
在比赛的换错针项目中,选手需在120秒内完成从一台3200多根缝针的织布机中找出一根不相匹配的针,这是考验选手的眼力、经验和现场发挥。在2014年举行的全国纬编操作比赛中,姜正涛凭借飞快的速度和低失误率一举夺得头筹,其稳健的操作和精巧的技艺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参加比赛期间,他还不忘观察同行们的手艺,遇到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选手,他便积极请教,仔细琢磨其中的“窍门”。“他就是有一股爱钻研的劲儿,遇到问题不弄明白就坐立难安。”同是纬编工的杨敬刚说。
有一次,当看到有的选手缠绕喂纱器的技法耗时很短,他便反复研究,最终把这门手艺带回公司并进行全面推广,使得工人的织布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姜正涛还热衷于技术创新。他曾针对生产中的高弹坯布停车痕问题展开技术攻关,通过走线、调整机器咬合紧密、调整变频器等措施,解决了车间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姜正涛在企业参与的技术研发项目达2000余项。他所在的质量攻关小组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他参与的“大圆机及其单面三角”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如今,姜正涛通过不断学习钻研,还掌握了维修纺纱机等技能,承担起车间“保全工”的重担。这是一份对整个车间织机进行技术保障的高技术职位,只有那些可熟练驾驭、维修机器的纬编工才能胜任。同时,他还不忘将所学技艺传授他人,向他拜师学艺的徒弟也越来越多。每当徒弟遇到难题,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如今,他培训过的员工已有200余人,而且都已成为公司骨干。
“国家对我们一线工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工资待遇提高了,外出比赛学习的机会也明显增多。我们还有许多技能知识需要学习,更需要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姜正涛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