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上鸟翩翩
刚过去的暑期,波光粼粼的衡水湖上,一艘艘载着中小学生研学队伍的游船驶向被誉为“鸟岛”的太极岛。“老师,我们能看到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吗?”“老师,衡水湖的鸟儿到底有多少种?”眼前广阔的衡水湖犹如一本“湿地百科全书”,向孩子们展示着湿地生态之美。
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有着“东亚地区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等美誉。
“你看现在水清了、岸绿了,在这里安家的鸟也越来越多了!”家住衡水市滨湖新区王家宜子村的李国忠曾是一名靠水吃水的捕鱼者,5年前他的身份变成了巡湖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在衡水湖陆地和水面上巡查,将发现的违法捕捞行为及时通知滨湖新区综合执法局,对水中私设的违法捕捞工具进行清理打捞。
围湖造田、捕鱼养鱼、过度开发曾给衡水湖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水质最差的时候为劣V类。近年来,衡水市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搬迁周边企业和沿湖各类建筑,封堵入湖排污口,整治环境,生态补水,修复湿地,2021年引水3386.6万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位。对保护区所辖村庄实现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清除外围输入性污染,清除围堤围埝养殖,休渔期从7个月延长到9个月。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累计利用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1.13亿元,对保护区内受损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加大巡护执法力度,2021年共查处违法案件19起。如今,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大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600个/立方厘米。
“近5年来,我们完成衡水湖周边绿化3万余亩。”滨湖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石保志说。衡水市加强环湖绿化工作,完成廊道绿化近百公里,建成桃城巨鹿、冀州小寨、北堤森林公园3个近万亩的郊野森林片区,打造了省园博园、冀州滨湖公园、滨湖荷花园等10余个精品绿化工程。今年1月1日,《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实施,衡水湖保护正式进入“专法”保护时代。
水清了,岸绿了,鸟也多了,衡水湖不仅成为多种候鸟南北不同迁徙路线的密集交会区,也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和繁衍地,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东方白鹳,也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小天鹅、灰鹤,更是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重要繁殖地、越冬栖息地。截至目前,衡水湖已发现鸟类332种。
“从‘旅客’到‘常客’,鸟儿是衡水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见证者。我通过5年的拍摄观察,真切感受到了衡水湖栖息鸟类的增多。”鸟类监测员张余广说。为更好地守护这些珍贵的鸟类,滨湖新区组织专人成立监测队伍。自2017年第一次进入衡水湖观测鸟类以来,张余广的足迹遍布衡水湖的每个角落。为更好地记录各种鸟类,他根据保护区地势、水域以及鸟类分布情况,设置了40个监测样点和4条监测样线,每周定期背着相机和望远镜进行巡湖观测。
“特别是青头潜鸭在此落户很有标志意义,青头潜鸭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水流缓和、水草丰富的湖泊、水塘等,对水质要求极高,是一种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水鸟。青头潜鸭在此安家,是衡水湖生态环境变好的例证。”张余广说。
除了鸟类监测员,在衡水湖还有一群鸟类摄影爱好者。夏日一场大雨过后,沿着7公里长的衡水湖北堤漫步,空中豆雁、苍鹭飞舞鸣叫。“拍鸟而不惊鸟,我们就埋伏在岸边的芦苇丛中,‘长枪大炮’对准湖面上振翅飞舞的鸟儿精灵,这些精灵是镜头中最美的画面。”摄影爱好者孟庆云喜欢到衡水湖采风,“我经常来衡水湖拍鸟,多次拍到过珍稀鸟种,最近几年明显感受到衡水湖的鸟儿越来越多了。”
生态变好了,鸟儿回来了,衡水市做好生态旅游新文章,从衡水园博园到马拉松广场,从侯店毛笔到闾里古镇,以及马拉松赛事,衡水逐渐构建起集研学游、体育游、生态游、城市游、乡村游、文化游等于一体的大衡水湖旅游格局,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每到节假日,滨湖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人文都会吸引不少周边地区游客来打卡,越来越多的渔民扔下渔网吃上了“旅游饭”。
“衡水湖是衡水最大的生态本底,我们坚持在保护措施上做加法,在环境污染上做减法,引进先进理念,推进保护管理工作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衡水湖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提升功能品质,助力衡水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滨湖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温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