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产业空间巨大,专家认为——

实现“双碳”目标重在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 佘惠敏

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消费电气化,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双碳”战略目标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构,打开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怎样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与技术体系?如何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使用效率?这是各国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议题。

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效率不断提高。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

“科技创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新方法新空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日前在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上表示,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立足中国能源禀赋和高质量发展紧迫需求,加快构建多能融合、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源头替代、过程削减、末端捕集等方面综合考虑科技创新的新方向,在低碳科技创新上不懈努力。

作为碳排放大户,用低碳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钢铁行业的共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望明介绍了公司的碳减排路线图:2023年力争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通过实现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治理同步,公司能源环保绩效水平持续进步。2021年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千克标准煤。”

不仅传统产业需要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本身也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快速发展,但由于过充、过热、机械损伤,新能源电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和规模储能重大需求,必须发展高安全、高性能的新能源智能电池。”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云辉表示。据了解,他们已研发出锂离子电池超声扫描系统,用超声检测电池内部的健康状态,并用人工智能系统来进行解读,相关技术已经服务于客户。同时,运用超声技术与光纤智能传感技术的组合系统,实时监测电动车的电池状态,目前实验室已经做到可提前20分钟发出电池安全预警。

低碳经济融入社会治理

绿水青山价值多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去年公布了2019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经核算,其2019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045.13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每平方公里。

实际上,低碳经济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作出了试点和示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联合会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经济实现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绿色技术方面,中国在全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埃里克·索尔海姆介绍,在过去一年,全球80%的太阳能板由中国生产、60%的太阳能接入中国电网,80%的海上风电产自中国,80%的新建水电、70%的动力电池、70%的绿色电动高铁、99%的电动巴士都在中国。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提出,实现低碳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降低绿色溢价。绿色溢价,指清洁能源成本减去化石能源成本的差额。溢价越高,减少碳排放所需支出的额外成本就越高。显然,降低溢价才能更好地推广清洁能源。从技术经济学角度来看,这需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汤富强认为,降低清洁能源成本主要靠科技创新,如加强碳捕集、新能源、先进储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增加化石能源成本主要靠机制创新和政策驱动,如收取碳排放税、实行和完善碳市场定价措施等。

将大数据技术用于社会治理,也能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在工业网络及其生态系统中共享数据信息,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进而降低资源消耗和产出,帮助实现碳中和目标。”弗朗霍夫协会软件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信息通信技术联盟主席鲍里斯·奥托说,共享运输需求与运力数据,可避免许多额外运输消耗。

绿色技术广受投资关注

“过去半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半年,气候变化已近在咫尺。如果想把升温控制在1.5℃以下,技术是核心。”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说,中国推进绿色技术解决方案的承诺令人赞叹。

布伦德认为,需要扩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国际能源署、世界经济论坛和世界银行联合编制的一份报告显示,清洁能源投资需在未来10年增加7倍,世界才能走上实现净零排放的轨道。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在有助于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技术中,一半目前仍处于原型阶段。各国政府需加倍激励创新者,让有前景的新技术迅速抵达客户。

近日召开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了《双碳科技及应用场景前瞻》,对五大双碳科技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这份报告分析了五大热点技术——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电网。以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为例,报告认为,该技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有机结合,并可与储能微网结合,将成为未来建筑节能发展的趋势。长远看,光伏电池效率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增大等将推动装机成本持续下降。如果能加大电网市场化配置力度,加快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速度,还将促进综合成本下降。光伏建筑的智能化,以及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都将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2022-09-03 本报记者 佘惠敏

低碳经济产业空间巨大,专家认为——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0337.html 1 <p> 实现“双碳”目标重在科技创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