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花儿”如今这样红

本报记者 赵 梅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甘青宁3省份的民歌“花儿”因其独特的风韵独树一帜。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是我国西北甘青宁三省份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民歌艺术,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2006年,“花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一些年轻歌者的加入和新媒体平台的推广,“花儿”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涌现出一批精心打造的经典剧目,为“花儿”的发展注入了生机,走上了文旅产业化融合发展道路。

“花儿”声声永流传

“抗疫的战士们上前线,只为了万众的平安,白天黑夜的他们不得闲,打完了疫苗着做核酸,进村入户做宣传,科学防疫是最关键……”一曲由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松鸣岩花儿”州级传承人马永虎改编的防疫“花儿”小调在快手和微信视频号广为流传。

“听到‘花儿’唱出了我们的生活,很有共鸣,听完就忍不住想分享。”临夏州康乐县“花儿”爱好者易兆林说,他经常转发马永虎等“花儿”歌手的作品,希望更多人和他一样喜欢。

今年36岁的马永虎自小学习“花儿”演唱技艺,曾获各类“花儿”大赛荣誉,通过网络直播方式推广“花儿”,让“花儿”焕发新生机是他的心愿。

“‘太子山高着雪压了,灵芝草搭不上架了,尕妹妹活着人大了,阿哥啦搭不上话了,’这几句歌词和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脉相承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民俗博物馆馆长卜永强不仅是“花儿”迷,还是“花儿”研究者。

1981年出生的马君雯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对大山、流水、庄稼有着浓厚感情的他和“花儿”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他不仅成了“松鸣岩花儿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成功将“河州二令”“仓啷啷令”“二梅花令”等曲令融合在一起,分声部演唱,形成“花儿”新的演唱方式。

和政县是河州“花儿”的摇篮。穿越时间的长河,600多年来悦耳的“花儿”在和政广袤的大地上缓缓流淌,一代又一代的“花儿”歌手如同浪花一样前赴后继。

作为“花儿”的发祥地和最主要的传唱地,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定西市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康乐县与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

“花儿”搭台文旅唱戏

“四月八,赶会去!”这是“花儿”爱好者和西北群众对“松鸣岩花儿会”的共同期待。

宋芸是“松鸣岩花儿会”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和政县“花儿”协会理事长。对她而言,传承“花儿”是她的爱好,也是在了却外婆的心愿。

“花儿”在当地被称为“漫花”,由于其发音多带“儿”音,在外人听来便是“漫花儿”。当地青年男女会在“花儿会”的这一天背起干粮,到附近山中“漫花儿”去。他们以歌会友,有的单打独唱,有的一问一答,有的相互对唱,形式多样,自由而散漫,所以称为“漫花儿”。

今年,和政县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在6月末举行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花儿”歌手大奖赛、“花儿临夏·醉美和政”文旅资源推介会,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感受“花儿”的神韵。

松鸣岩脚下“花儿”歌声不断。和政只是甘肃发挥“花儿”文化魅力、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深入挖掘、科学研究、严格保护、积极培养、广泛传播、大力弘扬是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弘扬的关键。经过10年的努力,甘肃在‘花儿’的传承保护弘扬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主任科员祁晓亮告诉记者,近年来,甘肃立足以临夏州和政县为主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州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和定西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主的“洮岷花儿”两个支系,落实非遗保护法规,健全工作机构,通过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不断完善非遗保护基础数据,出版“花儿”专辑,加大外宣力度,通过培养“花儿”歌手,完善传承谱系,举办各类“花儿会”,拓展“花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花儿”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保护传承“花儿”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想通过培养挖掘‘花儿’研究、演唱人才,推动优秀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充分发挥‘花儿’文化的独特作用,助推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杜芳说,2013年,协会就承办了首届中国西部“百益杯”花儿艺术节,今年6月又成功举办了“花儿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国学术论坛。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艺术节等多种形式,他们不断探索“花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探路创新产业化发展

老曲老调要传承更要新唱,甘肃和政“花儿”歌手罗杰、苟喜霞因“花儿”生情牵手并成立了“花儿鸳鸯组合”,还登上了央视《黄金100秒》的舞台。

罗杰在快手平台的“花儿”直播也吸引了众多“花儿”粉丝。

“我们想通过演绎‘花儿’独特的美,让更多人了解临夏,我们不仅是‘花儿’歌手,更是‘花儿’传承人。”罗杰说,传承“花儿”是他们的义务,他想通过快手直播演唱“花儿”,让年轻人喜欢上“花儿”。

今年24岁的李莉家住松鸣岩镇,就职于和政县艺术团,自小就到“四月八”赶会,耳濡目染,后来考取到职业院校学习才艺。李莉是目前县上年龄最小的“花儿”歌手,不仅能唱白牡丹令,还能唱“花儿”美声,也是“松鸣岩花儿会”县级传承人。她也时常在抖音、快手账号发布自己演唱的“花儿”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儿”不仅借力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次让管弦乐与‘花儿’融合,不管是从艺术审美还是传承创新角度来看,都是一种提升。”甘肃省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东乡族著名“花儿”演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何清祥说,他正在制作的“花儿”专辑《上去高山望平川》还将附上英文翻译和钢琴伴奏总谱,为在音乐院校和大学校园传承打下基础。

何清祥是西北“花儿”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领军人物,自1999年起就录制了《河州花儿红》等9张“花儿”专辑,2006年还在新加坡举办了《爱心与花儿》个人演唱会。如今,他历时4年制作的“花儿”专辑《上去高山望平川》已进入收尾阶段。该专辑精选了15首经典“花儿”曲令,打开了“花儿”由电子琴伴奏的新形式。

2019年4月25日晚,由甘肃省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创排的“花儿”歌舞剧《布楞沟的春天》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台别具浓郁民族风情和甘肃地域特色的“花儿”盛宴。

“以前以为‘花儿’只是民歌,没想到能用歌舞剧的形式表现脱贫攻坚等宏大的时代主题,希望能看到更多精彩的‘花儿’剧目!”北京市民张晖感叹地说,看到“花儿”歌舞剧的视频,她深感震撼。

“我们先后创作演出了《花海雪冤》《牡丹月里来》《雪原情》《迎春花儿开》《布楞沟的春天》《幸福像花儿一样》等10多部不同题材的大中型‘花儿剧’,还创作演出了以‘花儿’为基调的主题歌舞《山风·古韵·民族情》。”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团长朱晓花说,近年来,他们创作了大量“花儿”剧作和节目,助力打响“花儿临夏”文化旅游品牌。

“‘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网络直播观看量达231万余次,《幸福像花儿一样》观看量达326万余次,提升了‘花儿’的影响力。”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张林涛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花儿剧”的创排,先后选调《布楞沟的春天》和《幸福像花儿一样》参加全省“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和网络直播,并组织了多台“花儿”节目和文艺晚会进行网络直播。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兰州文理学院教授徐凤说,“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但要突出“花儿”流传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重视“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非遗保护、生态保护及非遗产品的网络传播与销售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同时也要以“花儿会”为契机,打造其他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链,重视“花儿”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2022-08-21 本报记者 赵 梅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9677.html 1 <p> “花儿”如今这样红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