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着力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
用活公益岗 人人奔小康
早上5点,天刚放亮,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平堡乡霍家营房村65岁的村民张振财已经穿好黄马甲,戴着蓝手套,拎着扫帚、铁锹来到街上,与村里另外几个“黄马甲”一起打扫卫生。
张振财对记者说:“早些年我在外打工,没想到一场大病,让家里拉了饥荒,自己还干不了重活。于是,村里给我安排了一个分片打扫村道的公益岗,一年给发5000元。家里通过公益岗、土地流转、种地及各种低保,一年能收入2万元,日子过得挺滋润。”
在张家口,这种公益岗机制的建立,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钱从哪里来
在完成脱贫攻坚计划任务之后,如何在乡村振兴路上保证所有群众不返贫、不掉队?继续实施以工代赈的公益岗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要安排公益岗位,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张家口的做法是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开发出创收项目,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通过集体经济这个蓄水池的滋润,让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有活干、有钱拿。
山坡下,一排排大棚排列整齐,家家户户在忙着收获马铃薯种薯;山坡上,一块块光伏板连成片,村里的劳动力有了打工去处;村庄中,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告诉记者,以前德胜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打捆使用,为村集体建起280个马铃薯种薯大棚,为集体创收90多万元;联办了两座光伏电站,不仅能安排村里20余人打工,还给村集体年创纯收入60多万元。村里有了充足的资金用于困难户收入兜底、公益岗位补助、发展村公共事业等费用支出,全村群众无一例外过上了小康生活。
“授人以鱼”的援助式帮扶只能解困一时,“授人以渔”的造血式帮扶则可满足长远发展。据张家口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李生介绍,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张家口市累计安排各类扶贫和涉农资金100多亿元,实施农村产业项目7000多个,项目收益覆盖了全部有脱贫人口的村庄,这一稳定收入为农村公益岗的长期设置开掘了源头活水。
安排什么人
“我是一名保洁员,平常负责打扫我们村的卫生。虽然年纪大了,但这个活儿对我来说不在话下,一定能干好。”康保县张纪镇西三面村71岁的李战启告诉记者,在2018年了解到公益性岗位这项政策后,他第一时间向村委会提出了申请,“每月给300元,现今已经上岗4年,按月拿工资,这可是以前从没想过的”。
“对于国家给予资金建设的光伏扶贫电站、设施蔬菜大棚等集体性资产收入,我们没有一分了之,而是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增加群众收入。”据西三面村党支部书记胡广旭介绍,该村原有贫困户55户89人,目前设立了护林员5人、保洁员23人、卫生监督员6人,岗位不同工资也不等,“在2018年全村脱贫出列后,我们不仅没有取消公益岗,而且还不断进行加强,全村没有一人返贫”。
康保县委书记李军告诉记者:“按照有利于国家大局、有利于乡村发展、有利于困难群体就业增收的要求,我们在出台村级公益性岗位设置方案的同时,配套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明确岗位类型、开发数量、上岗条件等。重点在围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既要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惠在何处’,又要在公益岗设置中推行绩效考核、差异分配,防止简单发钱、养懒汉。”截至目前,康保县设置了环境治理保洁员、道路安全维护员、护林员、宣传员等公益性岗位1.6万个,主要安排农村60岁以上老人及“三无”困难群体上岗。
通过落实这样精准精细的措施,张家口全市共安排涉及村级道路维护、卫生保洁、管护河坝、造绿防火、公共设施维护、治安巡逻等方面公益岗超过11万个,实现对65岁以上的建档立卡人员及农村“三无”人员的全覆盖,让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取报酬,有尊严地生活。
效果怎么样
站在太子城绿化观景平台上俯瞰,崇礼区“一次成林”的造林效果尽收眼底。为了防风,2米多高的初植苗木还斜插固定着防风支撑杆,整片树林错落有致,从每一座山顶一直延续到山脚,把山谷间的冬奥核心区包围在一片绿色之中。崇礼区造林站站长康秀亮告诉记者,这一项目的主要建设者就是农村公益岗主体。
崇礼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日红表示,为了让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事业促进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增收,区里从2017年研究出台了《林业助推扶贫购买式造林实施方案》,鼓励有造林意愿的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参与造林护林行动。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77家农村造林合作社,通过4年多的坚持,全区植树造林共计98.8万亩,使森林覆盖率从52.38%提高到71.53%;整个造林项目惠及91个行政村,其中包括50个贫困村,平均每个贫困户增收2100元,每个村集体增收15万元;项目获得了国家得绿、集体得益、群众得利三重效益。
“各级政府安排的公益岗位能够一举多得,农村集体安排的公益岗位同样能够多方得利。”尚义县南壕堑镇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姜万说,十三号村原来是尚义县的重点贫困村,房屋闲置破损,撂荒耕地占全村一半以上。2015年,该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委镇政府支持指导下,开始利用扶贫资金建立光伏电站、开设窑洞宾馆,同时建设的蔬菜大棚也成了试点。为了节省开支,几乎所有工程项目的劳动力均由村里通过公益岗位模式安排给本村群众,一举改变了村里工程建设“闲着媳妇雇保姆”的浪费现象,让帮扶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
几年时间,十三号村全村集体资产积累超过2000万元,其收益除了给群众分红外,还给村集体增加收入80多万元。全村劳动力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让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获得了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实现了村庄美丽、产业兴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