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几个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把握产业变革趋势、适应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重点关注“全”“稳”“高”这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全”,即强调产业体系完备并且具有一定规模。
“全”是大国现代产业体系应该具备的基础特征。产业体系是否“全”,关系到一国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与此同时,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使产业体系完备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近年来,我国不断巩固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下一阶段,依然要牢牢抓住“全”这个关键词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谋求更加安全、更有质量的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是“稳”,即强调产业体系的韧性强、运转平稳可持续。
“稳”是大国现代产业体系应该具备的重要特征。产业体系是否“稳”,关系到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国是否有能力确保产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这为进一步增强产业体系韧性、保障产业体系运转平稳可持续提供了重要指引。
总的来看,我国产业体系韧性强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1个百分点。这些都表现出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新动能加快形成的趋势。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的稳定性,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卡脖子”问题有待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依然存在,产业组织形式以及空间布局仍需优化。对此,可科学谋划在复杂条件下统筹产业组织形式韧性和效率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大和回旋余地大的优势。
第三个关键词是“高”,即强调产业体系的质量更高、效率更高。
“高”是大国现代产业体系应该具备的关键特征,主要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产业体系是否“高”,关系到一国产业能否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体系质量和效率还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般来看,提升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调整自身所处的产业链环节,实现更高的价值获取,即“延链”。例如,由单一的生产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研发、终端产品、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二是通过在自身所处的产业链环节精耕细作、提质增效,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即“强链”。观察产业以及产业链的发展规律可见,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如果能够实现技术升级、管理改善等,也能显著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立足新发展阶段,着力构建具有“全”“稳”“高”等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
一是统筹推进“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微观基础是数量庞大、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主体。要发挥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基础优势,在各细分领域以“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其他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融通发展;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培育好。
二是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增强产业体系韧性需破解“卡脖子”问题,要针对工业“五基”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补足基础领域短板,夯实产业体系基础,同时,加快锻造新兴产业的优势长板,牢牢把握前沿领域发展先机。另一方面,围绕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方面更好维护产业链安全。短期看,要梳理产业链断链、供应链断供的风险点,做好应急预案;长期看,要着眼于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及其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三是统筹推进价值链位置的提升和战略高地的抢占,构建更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化产业配套半径,推动产业关联配套,支持产业链上的企业向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终端产品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以“延链”助力产业体系实现更大价值获取。同时,针对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要以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强链”助力产业体系实现更高价值创造。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