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突出针对性、可持续性—
金融服务区域发展重实效
如何找准金融助力区域发展的着力点?“要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振兴的支持力度,在产业发展上发力、在民生保障上发力、在金融知识普及上发力。”陕西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晋波8月11日在“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此同时,要强化金融供给,优先支持国家粮食安全。”吉林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春武说。
作为一片红色热土,陕西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颇具代表性。目前,该省70%的区县都是革命老区。“10年来,我们坚持用延安精神滋养为民初心,督促、引导金融机构突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可持续性。”黄晋波说,一方面,主动对接老区的发展需求,争当“主人翁”、不做“局外人”;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老区的实际,量体裁衣、不搞千篇一律。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工作的可持续性,不搞一阵风;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合规风险管控,实现助力老区振兴发展、金融机构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看,一是在产业发展上发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此,陕西银保监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扭住特色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积极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对于带动脱贫人口比较多的产业和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黄晋波说,目前辖内银行机构已推出“苹果贷”“生猪贷”“茶业贷”等50多款特色化信贷产品,辖内保险机构也推出了苹果、设施蔬菜等460余款特色农险品种。
截至2022年6月末,陕西省的革命老区县各项贷款余额已近万亿元,保险保障金额3.9万亿元,共同促进了陕西的果业、畜牧业、红色旅游业等发展,为老区人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在民生保障上发力。“银行机构要助力老区改善交通、饮水、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黄晋波说。例如,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重点支持了全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项目,信贷规模超1000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重点支持了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截至2022年6月末,贷款余额近600亿元。
“此外,我们还督促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助力兜牢民生底线,防止老区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返贫。”黄晋波介绍,目前在榆林佳县、安康汉阴县等革命老区,防贫保项目已落地。
三是在金融知识普及上发力。为了让老区人民了解金融知识、知晓金融政策,提高其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运用金融工具、合理选择金融产品的意识,陕西银保监局引导、督促银行保险机构举办小微金融服务政策推介会,探索“点对点”金融顾问服务机制,进村入户普及金融知识、宣讲金融政策,努力做金融知识的“泥腿子”,畅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还要着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陕西杨凌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以杨凌为服务重点,会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金融支持杨凌种业发展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黄晋波说,目前已有14家银行保险机构为杨凌示范区设立了专门的金融顾问团,发放种业信用贷款,以植物品种权为质押物,推出“种业贷”产品以及果蔬制种等特色险种,助推杨凌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银行保险业正在加大支持力度,主动靠前服务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陕西经济资源禀赋,更好地激发陕西科教大省潜能,为陕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黄晋波说。
除了振兴革命老区,优先支持国家粮食安全也是金融助力区域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徐春武介绍,近年来,吉林省加大对“千亿斤粮食”工程、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具体来看,一是组织开展“备春耕资金服务攻坚战”,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农资生产供应和购置;二是聚焦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机构与科研院所、种业基地、企业加强对接,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向产粮大县倾斜信贷资源,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白城、松原等地区盐碱地改造。截至2022年6月末,吉林省支持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等贷款余额合计205.3亿元;政策性和大型银行支持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余额282.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人们愈发意识到,要重视农业产业的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为“三农”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作为全国首批开展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6个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正在强化探索,会同相关方面,积极、协同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徐春武介绍,2022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保险费率同比下降12%至28%;6种作物种植成本保险、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的相对免赔率由30%统一降至25%;完全成本保险实施范围已扩展至全部产粮大县;地方特色产品保险已覆盖食用菌、人参、杂粮杂豆等40个特色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