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减负行动迈向“3.0”——

青年人才潜心科研有何新保障

本报记者 佘惠敏

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意味着,中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已迈向3.0。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介绍,我国自2018年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开启减负行动1.0,部署开展了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问题、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等7项具体行动;2020年开启的减负行动2.0,在持续巩固深化前期已取得积极成效的7项行动基础上,部署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4项新行动。

对于一线科研人员来说,前两轮减负行动带来哪些好处?减负行动3.0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政策突破?

给科研人员获得感

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中国创新发展主力军。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到了78.39%。

去年,博士刚刚毕业的武恩秀,就拿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职称。“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我的第一学历即本科学历为‘双非院校’。”武恩秀告诉记者,他本科毕业于中北大学,硕博毕业于天津大学,这么快获评副研究员,受益于天津大学破“四唯”、重能力的改革,只要有能力,资历、学历、经历都不是问题。入职后,他获得学校层面25万元自主创新基金项目支持,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万元探索课题项目支持,这两个项目为其奠定了科研基础。

“四唯”清理行动是减负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前,科技部、教育部相继出台破除SCI至上、“唯论文”的硬措施,全国各省份基本都已发布科技评价改革相关文件,以“四唯”为代表的科技评价不良导向加快扭转。

“破‘四唯’在我们单位也已得到落实。评职称时,不再单纯比较论文篇数、影响因子及杂志分区,更多看重学术贡献,看有没有深入探索机制或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同时,评价专利成果也不着眼于专利数量,而是注重专利本身价值,看专利有没有转化,转化的收入与社会效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疗科医师、副研究员周成认为,这些变化有助于优化科研创新导向、推动科技资源分配和科研评价回归科研规律。

像这样给科研人员更多获得感的减负改革还有不少。比如,科研人员保障激励行动强化以使命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有90%以上的重点专项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2021年支持30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保障支持持续加强。再如,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将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作为一项重要试点内容,已在浙江省农科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多家赋权试点单位建立了本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

减负担就是保时间

“最近,所里正在暑期轮休。我和师长在路边遇到了,就讨论起合作的研究课题。减负后,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了,这种学术交流成为常态,很多思维火花和解决思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产生了。”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薛面起说。

中科院理化所是较早开展差旅费包干制试点等减负改革的单位。薛面起自2018年入所以来,一直没有受到“报销难”等事务性工作的困扰,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科研。“所里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年轻人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很多年轻人都在一些重大项目里负责关键技术攻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在减负行动中,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精简比例达80%,并于近期在当前11张表格的基础上,将原来技术部分和预算部分信息表合二为一,不再需要重复填写,科研表格填报数量进一步精简。

减负行动上有中央支持,下有地方各机构配合。青岛大学科技处处长李荣贵介绍,以科研仪器采购为例,科研仪器设备和耗材采购管理办法修订后,原来通过集中招标采购方式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到位的仪器,现在按照新办法可在一个月内完成,最快的一到两周就可安装到实验室;再以报销流程为例,过去很耗费科研人员时间,减负行动开展后,学校为每个学院及大的科研团队配备了财务助理,由财务助理完成预约审核、完善资料、排队报销等环节。

“作为科技管理人员,我认为减负行动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动力,节约了科技人员的时间。”李荣贵说。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减负行动1.0、减负行动2.0各项举措已取得良好效果,并转为了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汤富强说,减负行动3.0专门面向青年科研人员,部署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五方面行动,将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与活力。减负行动3.0为期1年,分三个阶段展开。2022年9月底前,广泛部署动员,摸排情况,找准卡点堵点;2022年12月底前,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完成各自层面的措施办法制修订出台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项措施办法全面付诸实施,减负行动全面落地见效。

减负行动3.0政策中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硬核措施:“挑大梁”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在中科院新开工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指挥部中新设副总师岗位、由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增机会”中,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减考核”中,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避免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保时间”中,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强身心”中,组织开展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专训班,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推动开展“每天运动1小时”活动。

“从前两轮减负具体措施中,能充分感受到国家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怀和支持。”北京科技大学车辆工程系教授徐晓明说,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等政策效果很好,他所在的大学已将大部分事务性流程转移至线上,希望在减负行动3.0中可以进一步完善。

“3.0行动不仅深化了减负内容,更有青年工作者关心的项目、资金支持,这将有利于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推动我国在各关键科技领域更快实现突破。”徐晓明建议,希望未来在职称评审制度中增加产业转化型高级职称评聘方案,加大对高校教师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

2022-08-09 本报记者 佘惠敏

减负行动迈向“3.0”——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8862.html 1 <p> 青年人才潜心科研有何新保障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