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中国行动紧密接轨非洲需求

单 敏 王 珩

7月下旬,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一届会议顺利召开,200多名中非各界人士聚焦双方发展合作问题积极献言献策,凝聚智慧共识。

当前,疫情反复频发,俄乌冲突未止,由此带来的全球粮食供应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率持续攀升、国际贸易滞缓等复杂性问题延缓了非洲发展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投融资在非洲的稳定发展。

联合国发布的《工业化对世界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报告显示,由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持续影响,最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长近乎停滞,和已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相比,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5月份发布的《区域经济展望》则显示,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好于预期的4.5%放缓至3.8%,2023年经济增长率则为4%。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以减贫为目标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资金,非洲经济也实现了连续多年的整体快速增长,但由于没有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没有创造新的就业,非洲贫困人数不减反增,每3个非洲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全球约90%的赤贫人口将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而过去40年里,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减贫经验可供非洲借鉴。围绕《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中非双方在基础设施、金融筹资、贸易往来、绿能开发等“惠民生”领域展开减贫合作,积极推动非洲经济内生性和包容性增长,让减贫成果、发展成效惠及广大非洲人民。

发展是永恒主题,绿色发展是国际共识。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到非盟《2063年议程》,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都将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增长点。据非盟统计,已有超过90%的非洲国家正式批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客观上,非洲薄弱的工业化基础、脆弱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撑上述承诺的实现。对非洲而言,外部资金和科技力量的国际驰援与合作尤为关键。中国在太阳能、风能、锂电池等清洁能源的研发与产值领跑世界。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非能源发展结构互补性显著,合作空间巨大。双方合作将为总体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起步阶段的非洲注入绿色发展动能,开启非洲大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助力中非合作提质升级。

依靠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变革,助推合作模式迭代更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科技、新应用更迭加快,数字经济蓄势待发。中非投融资合作正在由传统的经济领域向新型基础设施、远程医疗、疫情防控等新兴产业加速延伸,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未来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备受关注。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体系下,双方要优化政府政策对接,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搭建数字化发展平台,引导优质科创企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清洁能源、非石油资源的技术合作与联合开发;着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粮食安全,关注海洋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合作;提升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与疫苗研发合作,全面构建中非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帮助非洲国家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中非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公共卫生安全与救治等领域的共赢,增强中非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挖掘私营部门和民间资本力量,促进合作主体拓展升级。非洲发展主要依赖外部援助资金,非洲整体外部债务承压明显。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资金避险属性突出,进一步恶化了非洲发展资金短缺的窘境。非洲开发银行7月初的数据显示,非洲国家今年需要4000多亿美元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破坏。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大量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去年11月底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宣布,中国未来3年将推动企业对非洲投资总额不少于100亿美元。目前有超过35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其中民营私企对非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均超过70%。中非合作走实走深有赖于企业等私营部门的广泛深度参与,企业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需兼顾社会效益,包括促进环境友好、改善社会慈善、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国际商事调解等,把提升当地人民福祉作为合作发展的远大目标。

加强科技教育合作和知识分享,推动合作能力提质增效。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和非洲分别处于中上游端和下游末端。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有赖于技术水平和劳动力质量的整体升级。在全球发展鸿沟加剧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技术转移与知识分享等方面的合作,对接非盟《2024科技创新战略》,通过中非科技伙伴计划、中非联合交流研究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非智库10+10伙伴合作计划、鲁班工坊等现有合作平台,在中非之间形成共通共享的自主发展知识体系;创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为中非实现成果转化、市场拓展搭建平台;提升非洲企业和中国大学、非洲大学与中国企业间的黏性,在教育和产业、劳动力市场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促进人员培训、技术合作与转移,提升教育、科技在社会各层面的流动效率与影响力,助力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提升,为其摆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末端劣势提供支持。

中国一直是非洲的真诚朋友。中非坚持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行动需紧密接轨非洲需求,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建设,努力推进双方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2022-08-04 单 敏 王 珩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8597.html 1 <p> 中国行动紧密接轨非洲需求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