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魏际刚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这为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建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仅有利于拉动有效投资、挖掘内需潜力、促进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能力。

整体水平跨越式提升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基础设施规模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持续显现,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许多领域的瓶颈制约得到消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方面,实现了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我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加快建设,“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加快形成,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约528万公里,公路密度约55公里/百平方公里;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境内运输机场达到248个。同时,我国现代信息通信体系逐渐完备,能源领域和水利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

另一方面,服务能力与水平持续增强。我国铁路客运周转量、货运发送量、货运周转量、运输密度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覆盖了98.8%的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连接了全国约88%的县级行政区和约95%的人口。航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93%的经济总量。2021年,我国平均每天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接近3亿件。

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

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看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还面临不少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欠账”,无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差距。基础设施发展总体上比较粗放,系统性、联通性、协同性还不够强,综合程度较低,各类基础设施之间尚未形成统一规划、分工衔接与功能互补的良性关系。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尚不合理,过剩与短缺并存,重硬件轻软件、重干轻支、重客轻货等现象依然存在。空间布局尚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和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一些重要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精细化、系统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有待增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产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

还要看到,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积累,绿色低碳发展趋势要求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变化、消费趋势变化等促使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这些都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我们需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支撑保障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设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保障能力,在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全过程体现人民诉求、满足人民需要,让人民充分享受到基础设施发展的成果。

一是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在科学规划方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功能配置、规模结构,创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在适度超前方面,要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

二是要完善体系、优化结构。需统筹点线面网、城市农村、东中西、沿海内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内与国际等,既要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结构失衡,又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补短板,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特别是要加强运用新科技、满足新需求、促进新消费、创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要促进协同、融合发展。要实现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基础设施之间的替代、互补、协调关系,强化资源共享、空间共用、互联互通。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切实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四是要实现绿色智能、安全可靠。需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适应智能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同时推动基础设施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发展。需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自主可控水平。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能力,推出切实管用的应对预案及具体可操作的务实举措,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022-08-03 魏际刚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8563.html 1 <p>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p> /enpproperty-->